育儿指南

这个暑假有一种焦虑,叫“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兴趣班了”

"

据统计,整个暑假

娃和老母亲互怼的次数

可以媲美娃喊妈妈的次数

随着暑假余额不足

战斗日趋激烈,大有升级之势

一般来说

暑假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温柔地洒在脸上

老母亲就会冲卧室大吼一声:

太阳都晒你屁股了!

妈妈,让我再睡十分钟!

不行!你八点半有课啊!

快!起!来!

这注定就是艰难的一天啊!

早饭结束,正菜来了——

培!训!班!

总之,暑假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儿

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

在青岛的一家少儿培训机构

钢琴、舞蹈、书法等十个种类的教室里

我们记录了孩子和家长们的

忙碌的暑假

周一上主持,周二上游泳,周三上英语,周四上声乐,周五上画画和写字,周六学舞蹈,周天学英语。几门了这是?七门!”

浓眉大眼的密宸婧今年六岁

刚刚参加完舞蹈考级的模拟考试

为什么报这么多班?

作为姥姥她觉得很多课是时代原因

不学不行

英国心理专家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可大势所趋下,谁会听得进这句话呢?

在课外培训机构里,我们看到的是墙上密密麻麻的课程表,家长们期待的眼神,孩子们稚嫩却疲惫的小脸儿。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一切为了孩子”

别人都学,咱不学就落后了”

这些标语成了家长的信条

已经贯彻在他们每一天的生活中

在教室外等候的家长中

老人占了相当比例

退休在家帮忙照看孙子、外孙

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暑期接送孩子上培训班的任务

当然也落在了他们身上

吴建起这天下午陪着孙子来上模特课

他在教室外专注观察着孩子

模特课结束后他们还要转场去别处上课

孙子课间休息时直喊累

简单喝口水转身又进了教室

小小的他,已学会了坚持

小孙子从两岁半开始上各种兴趣班

作为爷爷,他从来不参与意见

都是尊重儿子儿媳的想法

但心里还是心疼孙子太累

吴建起:我觉得孩子太累了,休息不好,有时候星期六、星期日,这一天下午连觉都没法睡,早上起来九点钟走了,上一头午课,中午在外面吃点饭,下午又去上课,连午觉都没法睡。有时候下午下课,在车上睡着了就。

在这里,课余时间

报名七八个培训班的孩子不在少数

这个数量他们能适应吗?

这个年纪不应该以玩为主吗?

童年不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吗?

身为爷爷的吴建起也搞不明白

自己的孩子小时候也只学了画画

为啥现在的孩子要学这么多呢?

我是很同情我们孩子的,确实很同情她。”

终于有位爸爸说了句体己话

陈通:一次学个三四门,四五门,我觉得肯定不现实。孩子本身在学校还有一些课,还有课业压力,她哪有那么多时间把每门课都统统地弄得很熟练,不可能的。孩子的小学这个阶段这个时间是越来越少了,所有的时间光浪费在这种皮毛上面,我觉得真是没有太大的意义。

话虽这样说

陈通的女儿今年9岁

暑假期间也有3个培训班要上课

但陈通发现虽然孩子喜欢上课

却在课后并不喜欢练习

这也成为夫妻俩争执的焦点

每当练琴不专注

家长和孩子只能展开拉锯战

一旦开始学习就尽量不放弃

对抗孩子的惰性,对抗当初的冲动

这也是这届家长烦恼的焦点

也会有家长随着孩子的兴趣来

不会偏执地报那么多班

杨瑜带着一家四口来送大儿子学画画

他们夫妻俩都是教师

却难得地有别于很多焦虑的父母

他们觉得没必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杨瑜:孩子报这个班的时候,我们也是根据他的语言萌芽期啊,包括身体方面的协调能力,包括纸上拿画笔的力量,分阶段给他报了。也根据某个时间段他适合干什么,我们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潜力,这么去做。

在孩子的启蒙阶段选择学习一项技艺

如何选择?如何坚持?

是不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呢?

王箬萌是古筝老师

从小也和孩子们一样

利用课余时间学古筝

但不同的是,她只学了这一门

王箬萌:我觉得现在这些孩子学琴的初衷和我们小时候学琴感觉不太一样。原来是家长让你学这个东西是真的正儿八经在学,就是每天都要练琴,真的要练。原来我们是一个周练三次琴要挨批的,因为熟练程度不够。但是现在的话更多的家长觉得这个东西学就行,所以他现在一周练两次琴,我都要表扬他。大多数的孩子其实现在是不练琴的。

毫无疑问,专注一门技艺

就会倾注更多的精力

学的科目越多分摊的精力也就减少

唯有学得广、学得多

才能多才多艺

这种焦虑似乎已经蔓延到所有家长

林林总总的兴趣班

孩子真的有兴趣吗?

当家长的兴趣”和坚持

大大超过孩子的时候

我们如何抉择?

给孩子们成长的空间

和独立选择的自由

或许值得我们探究

山东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