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赵靓最近遇到一件糟心事。她带自己六岁女儿玉玉到小区儿童游乐区玩耍,游乐区人有点多,但玉玉玩得非常开心,从秋千到滑梯跑来跑去,还不时和赵靓分享自己的喜悦。
这时,赵靓同事打电话找她,因为一句话说不清,事情又急,她只得走到一边稍微安静的地方讲电话,所处的位置可以远远地看着孩子玩耍的地方。
意外就在这时出现了。奔跑中的玉玉无意中撞了另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哭了起来。玉玉呢,像是被哭声吓到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赵萌匆忙挂了电话,赶过去,刚扶起小男孩安抚,旁边就奔过来一装扮得花枝招展的老太太,她一把拽过玉玉,指着玉玉鼻子开始大声教训:你为什么把我孙子推到地上?小小年纪不学好,就欺负人?你妈妈没教你吗?”
玉玉听了这话,委屈得向赵萌身后缩着,似乎是想快点离开。
正查看小男孩的赵萌,见这老太太教训玉玉,最后居然把自己也说上了,就气不打一处使地回了上去:这位阿姨,怎么了这是?我尊您年纪大,但您这话怎么这么难听?我家孩子本来就不是故意的,您孙子又没啥事,您能不能别上纲上线,还给孩子贴标签,我孩子怎么就不学好了?”
对方老太太大概没料到赵靓会怼她,于是双方大吵了一场,好好的亲子时光,最后被弄得不欢而散。
赵萌拉着玉玉回家走,越走越郁闷,就问玉玉:那个奶奶那么说你,你怎么不解释,不告诉她你不是故意的?”
玉玉有点小声地说:我被吓到了。”说完又扑到赵萌怀里:妈妈,抱抱,我不喜欢你跟人吵架……”
赵萌本来很郁闷的情绪忽然变得更压抑起来,想自己本来是想让孩子知道,不能白受委屈,但到头来,孩子好像懵懵懂懂,根本不在意这个。
2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做父母的总恨不得把天底下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发自内心地希望孩子遇到的都是善意和顺利,但世界总是充满风雨的,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永久的庇护,只能同行一程,接下来的世界都得孩子自己面对。
因此,在与孩子同行时,让孩子能有自己的力量去处理遇到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事情。
首先,遇到孩子之间的冲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家长只给予积极的支持。
冲突学习应该从小开始,正确面对并处理冲突,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指数。岁月静好,和睦和谐只存在童话故事中,孩子并不能一直生活在童话般的真空世界里。父母的庇护所只能在儿时,并不是伴随一生,因此,必须逐步让孩子接受真实的世界。
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一个演练,因此,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们这样的实战机会。孩子的世界,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样才可以获得成长。
当孩子与同龄人发生冲突,向家长寻求帮忙时,家长不应该大包大揽,应该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必要时以局外人的身份给予一些的建议,但应该把主场让给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也是必要的。
睿智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我们,去走自己的路。他们去往的是我们无法企及和想象的未来,我们无法庇护他的一生,但我们能帮助他们的是给他们勇气。
一如电影《银河补习班》中,在儿子马飞因为在校成绩不好,被周围的人一一否定,母亲训斥儿子:本来就笨”、没长年级前十的脸”;教导主任讽刺马飞: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只有父亲马皓文用心地鼓励儿子,诚恳的说: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图片源自网络,《银河补习班》宣传图
看电影时,我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我真希望儿时有人对我这样说过,也这般的相信过我。纵然对这部电影,有着太多负面的声音,但是,有一点是没错的:父母对子女的相信,是一股神奇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真实存在的。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罗森塔尔效应”,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一般而言,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而作为与孩子最亲密相处的父母,我们相处时间最多,也有更多的机会来运用积极的期待,帮助孩子建立勇气,直面挑战。
虽然,我们没法帮孩子解决掉人生的所有风雨和委屈,但是却可以提供他们想要的支持,让他们从内心长出力量,从而能直面风雨。
第二,遇到熊大人时,注意不要恋战,不要太在意个人口头的输赢。
像赵靓那般与熊大人理论一番,自然可以出一时之气,但言传身教,孩子一定也会习得类似的冲突处理办法。
而我们希望孩子以后顺顺当当,就要教会他们,不与烂人烂事纠缠,不争一时之气。
当众争吵,并不好看,就算争得了一时的胜利,却极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患。这种案例还真是不少,遇到人狠话不多的,因为口头上占据上风激怒对方,造成对方一时冲动做出人身伤害的刑事案件,也比比皆是。
不去逞一时口头之快,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为。
第三,冲突发生后,父母应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
在文章的开头,玉玉已经面临了那样的冲突,赵靓那时候应该不恋战,主动带着孩子离开,在与孩子的单独相处中,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类似的问题,我问过素素,她说,若是她遇到这类事情。她的委屈,并不要我现场申诉,却要我一定给她一个爱的抱抱。
大人看问题的角度与孩子不一样,大人的面子,在幼小的孩子面前可能根本不算什么。
但孩子的委屈和情感诉求,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若是孩子当时根本不在意,家长也不应该用力过猛,可以先留心,事后再与孩子讨论,慢慢熏陶正确的处理办法。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为人父母,与子女最终是一条渐行渐远渐无书的路,我们需要提前适应孤独。
让我们重温下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