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从小就会“看碟下菜”的两面派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型人格?

01

开学啦,家长们欢欣鼓舞,纷纷在群里表示:

终于送走了小祖宗,好日子总算来了,暑假里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

多多妈也跟着在群里吐槽,说被孩子折磨了两个月,总算解放了。

结果却遭到了其他家长的围攻”。

这个说多多文静又乖巧,那个说多多自律又勤劳,总之,大家都觉得多多就是那种千好万好人人渴望拥有的别人家的好孩子”,多多妈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妈妈是有苦说不出。

多多是标准的两面派”孩子,不仅在家和在幼儿园是两个模样,就是在她面前,和在爸爸面前也完全不同!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穿衣、吃饭、睡觉,收拾玩具,表现都很好;但是在家里,多多就啥也不乐意做,只会任性耍赖。

再比如说,有啥事,孩子爸只要一句话,多多就会乖乖做好;等到了妈妈面前,三催四请,都不见效,总惹得妈妈火冒三丈。

多多妈为孩子的两面派”烦心不已: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也会看碟下菜?


02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4-7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能够识别大人的情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识别不同人的脸色,判断不同人的态度,并给予相应的回应,是每个孩子都在做的事情。

可以说,孩子看大人脸色看碟下菜”就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同时这也是孩子心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

所以,当孩子出现两面派”的行为迹象时,我们无需忧虑重重。

当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会看脸色”是孩子机灵,并认为这是孩子高情商的表现。

但家庭治疗师王小骞指出,真正的高情商是自主选择跟人怎么相处,而两面派”则是被动的仰人鼻息”,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的人格”。


03

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两面派”行为迹象时,我们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呢?

一、保持教养原则一致,父母不唱红脸白脸”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和聪明的。他们能清楚的知道谁比较好说话,谁的底线比较低。

当家中教养不一致时,孩子就容易会出现两面派”的行为。

有个妈妈曾经讲到,每次孩子调皮捣蛋时,都由他爸来吓唬镇压,然后她来说好话,让孩子见好就收。

她一度认为这种一人红脸一人白脸”方式,非常好。直到孩子爸一次出差,孩子变得无法无天,根本不受管制,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电视看个没完,而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的,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后来她反思,孩子在爸爸面前是乖顺小孩,在自己面前是任性霸王,这一点其实早有迹象。

大人唱红白脸,孩子根本就没有真正学会规矩,他只是明白了,如何应对,才能免得挨骂,如何表演,自己才能享受好处。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特别是还有隔代长辈带娃的时候,一定要在教育思想上达成共识,统一好教育的原则。

别这个强调不许吃糖,那个说吃一颗没关系,这个说不许看电视,那个说就再看五分钟。这样不仅孩子难以明确规矩准则,也容易形成两面派的性格,影响其日后的社会性发展。


二、坚持原则,让孩子明确行为界限

在节目《超级育儿师》里 ,有一个叫轩轩的男孩的两面派”行为让育儿师都哭笑不得。

男孩在家里,饭必须要父母一口一口喂到嘴巴里,吃饭时,还得平板架好,动画片放起来,边哄边劝,花40分钟,才能把一顿饭解决。

可是在幼儿园里,轩轩不仅可以自己吃饭,而且吃得非常好。他可以很快把整整一碗米饭都吃完,桌上还没有掉落的饭粒或汤汁。老师都对轩轩的表现进行了夸奖。

为什么轩轩家里和学校里的表现会如此不同?

原因是他非常明白,幼儿园里老师的规矩就是自己独立吃饭,但是家里,自己只要撒撒娇,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最终都会顺从自己的要求,喂饭给自己吃。

轩轩的妈妈虽然也认为孩子应该要独立吃饭,甚至之前爸爸给轩轩喂饭,还埋怨批评个不停,只是,轮到自己时,孩子一哭一闹,为孩子多吃点,自己也会忍不住给孩子喂饭。

很多孩子在学校和家里表现不同,学校表现更好,其中非常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里老师制订的规则,都会严格执行,孩子清楚明白了行为的界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其实,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其他地方,不论是在谁人那里,该有的原则,就该坚持,这样孩子才能言行一致,而不是家里一套,学校一套。


三、允许小小的任性”,孩子的两面派”才不会强化

有个妈妈曾经微博上吐槽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回家后,就会由别人眼中独立、活泼、可爱的小天使”变成粘人、脾气大又各种撒娇耍赖”的磨人精”。

孩子一般都会有比较强的自尊心和界限感,在外人面前,他会想好好表现自己,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

沙溢曾经也吐槽过安吉和小鱼儿兄弟在小姐姐来做客时,刻意表现斯文有礼的情况。


其实,孩子为获得好评与赞赏,而进行的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表现,对孩子来说,是很有压力、很累的一件事情。

那在回归到没有外人、只剩自己最亲的父母在身边时,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想释放自己之前承担的压力,会想放松地把他任性”的一面表现出来。

所以,只要孩子的任性粘人”不过度,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自由,去包容他小小的两面派”行为。

让孩子知道,无需取悦他人,父母也在关注他、爱着他、接纳着他,孩子就会有满满的安全感。

而我们给孩子的爱与理解、陪伴和关注,才不会强化孩子的两面派”行为。孩子才能尽快地回复独立可爱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乖也好,作也罢,其实都可能只是孩子其中的一面。

在育儿路上,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还请少点标签,少点焦虑,相信,只要给到孩子爱与规则,孩子就不会成为你担心的坏孩子”。

撰稿: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