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心理学:你还只会用惩罚管教孩子吗,它的危害你不能不知

文 不小姐写作小组 悠然

这道题这么简单,又做错了,把试卷抄十遍,看你以后长不长记性。”喝个水都能把杯子打碎了,怎么这么笨,活让你气死。你还不服气是吧,去那屋站着去。想明白再出来。”这些对话家长们是不是无比熟悉,好像自己刚刚就是这么骂孩子、惩罚孩子犯错的。我们在管教孩子时,惩罚是最常用的手段,可是我们知道吗,惩罚它看似有效,当时让孩子屈服了,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一点积极效果都没有。反而还会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

心理学:你还只会用惩罚管教孩子吗,它的危害你不能不知

摘掉惩罚看似有用的面具

家长们对惩罚有效的信心可以说是高度的一致,就像大家约定过似的。大多数的家长认定如果要让孩子做的好,就得先让孩子感觉很糟糕。然而,家长们不知道自己的管教方式会造成何种效果,我们需要警惕惩罚当时产生的短期效果。

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因恐惧而顺从。因为,孩子们在遭受惩罚时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决定。但是,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上。当孩子经常受到惩罚时,他就会在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孩子”的角色;另一种发展可能是认定自己坏”的孩子会变成一个讨好型”的人格(总是寻求他人的认可),用这种方式来获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

心理学:你还只会用惩罚管教孩子吗,它的危害你不能不知

孩子受到惩罚时的心理过程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更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合作。想要更好的理解孩子被惩罚时的感受,就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我们小时候的某一次,别人以让你难受的方式来激励你的情景。请准确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要注意你是怎么想自己的,又是怎么想别人的,还有接下来你想怎么做。

请问,当时的你受到要做的更好的激励了吗?如果有,这种激励让你感觉好吗?它是建立在你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负面情绪之上的吗?你有没有更想要放弃或者掩盖错误,避免再受到羞辱?再或者是想要放弃自我,去讨好别人?

如果我们把上述的问题用心的去想下,我们就能明白用惩罚去管教孩子是不可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的。

为什么惩罚是最常用的管教方式

家长们坚持使用惩罚手段的首要原因是:有效――短期有效。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问题是我们并不了解惩罚带来的长期的负面效果。因为受到惩罚的孩子不会想:谢谢妈妈,这个方式对我的问题真的很有帮助。”相反,他想的是反叛(只要逮到机会),或者以严重地丧失自我为代价而屈服。

我们使用惩罚手段的另外一些原因是:我们担心不惩罚就会娇纵孩子;害怕对孩子失去控制;害怕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且惩罚很容易。惩罚是不需要学习的,我们无师自通。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除了惩罚,我们根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心理学:你还只会用惩罚管教孩子吗,它的危害你不能不知

如何赢得”孩子

家长们需要知道,惩罚孩子只会让我们暂时赢了”孩子,而不是真的赢得”孩子。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当孩子们觉得我们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我们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注意,只有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愿意听你说的话。下面分享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赢得孩子”的方法,它能帮助我们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想要赢得孩子们的合作需要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而且要和孩子沟通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后,如果我们告诉孩子,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经历,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孩子就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询问孩子对以后避免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和孩子达成共识。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次我是如何赢得”女儿的经历。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她。我听到后立马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她:你是不是做错事了?”女儿低下头,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我说:不可能,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批评人。你到底做什么了?”女儿耷拉的小脑袋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瞪着我。我继续以指责的口气说道:你自己好好想想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女儿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我当时真的是想立马让她回自己屋里去面壁思过。

这时,我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我深吸了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想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你,你一定觉得非常丢脸吧。”(第一步,表达理解。)

女儿抬起头来,有些疑惑地望着我。我接着说:我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我。我当时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女儿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同学借支铅笔。我觉得老师为这么点小事批评我很不公平。”

我接着说:嗯,我很理解你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没有必要。)女儿回答道: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我说:这真是个好主意。”我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女儿找到一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

所以,当我第一次让女儿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女儿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我合作。而当我使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后,女儿感到了亲近和信任,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当我能够从女儿的角度来看问题时,女儿就不再戒备了。这次经历对女儿和我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一堂人生课,从中我以尊重的态度赢得了女儿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