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间的公平与理想

孩子间发生矛盾,进而哇哇大哭,怎么提供解决方案都不满意。这种场面应该每位父母都心有戚戚焉”,心力交瘁的感受分分钟袭来。今天的话题分享是之前,关于孩子自主解决矛盾冲突的深化延续:怎样培养孩子拥有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孩子发生冲突时,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冲突,会更有利于孩子学习新的交往和合作技能。即使孩子的解决方法,有时会让成人认为不太理想或不公平”。这句话太引人深思了。

之前噗噗很小的时候,在小区里看见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虽然很多时候是第一次见到两个孩子,也不认识,但是就会有那种心理,这孩子太过分了吧,这不是明显欺负人嘛”。可是,有时候,那个被欺负”的人,还是非常开心地在玩儿,毫无察觉。我有一次一直盯着看了很久,忍了又忍没去说话。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比起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想法,孩子自己的感受才更重要。即使孩子的解决方法有时,会让成人认为不太理想或不公平”。这句话包含两方面:

解决方案不公平与不理想”

1.父母的心理:

当解决方案不公平或者不理想时,就像上面的例子,明显很不公平,但是当事人自己毫无察觉,我们就应该尊重这种方案。这当然很难,看到别人孩子被欺负都觉得不舒服,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负,那肯定是五味杂陈。

可是如果孩子开开心心,我们要打断或者事后跟孩子说,你看,刚刚XXX他那么做,下一次你就......”这其实传递的信息是你为什么不反抗,你做得不对。”但孩子自己本来没有被欺负”的感受,我们硬生生将他自己心目中平等玩耍的快乐变成了被欺负”的位置。他会形成这样的认知:有人欺负我,将自己放在被害者”被欺负”的位置。显然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个好位置。

因为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对自己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位置对他自信心的形成没有好处。这就是弄巧成拙”。

图片来自网络

2.怎么做

如果父母实在是屡次对孩子这种傻呵呵”担忧,最好的办法是角色扮演游戏,在家里和孩子装作无意间做游戏来演练。用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应对措施。前提是,孩子已经对这种行为有微词,有不满意。如果孩子还是毫无察觉的话,就可以再等等。

比方设计一个场景,就是孩子日常场景,但是父母作为孩子,让孩子作为朋友。然后朋友”对孩子”做日常的动作,父母可以演示出来,被这么对待时,可以采取的更好的方式,比方不要这样碰我,我很不舒服。”你可以说你想要更多,而不要说我的怎么这么多,我们俩是一样多的。”这样的演练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既没有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也教会了孩子自己想教的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

3.我的心理历程

噗噗一岁多以前,我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件事。因为每次见到打砸推噗噗的孩子,我的第一反应都是立即推断出: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平日是怎么被对待的?孩子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的适龄行为是什么样子的?”综合下来,面前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就一目了然。但是事后,又会进行很多思考与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我印象深刻。一件事是一岁四五个月大的噗噗在玩滑滑梯,有个两岁多的小姑娘,先是推噗噗,明显动作非常粗鲁”,但是噗噗那时候,一心一意在克服滑梯带来的困难上,毫无察觉。

等到小姑娘推搡完噗噗,抢着滑下去,居然转身回来,对着噗噗喊:大傻蛋。你就是个XXX......”有的话语是非常非常难听的骂人的脏话。

但是幸好噗噗忙着滑滑梯,也没有什么反应,我就对着小姑娘,笑着说:宝贝儿,妹妹可不傻哦,妹妹很聪明,很可爱,就像亲爱的宝贝你一样。”那个小姑娘听了我的话,愣了一下,旋即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一刻,我到现在都记得。

过了五秒,我就听到一个老人不知道从哪里冲过来,嘴里乱七八糟骂着这个小姑娘,小姑娘旋风一样的跑走了。后来,这个小姑娘一直跟着噗噗,想和噗噗一起玩儿。没过多久,噗噗要去其他地方玩儿,我们就离开了。

这件事,是我行为的转折点的开始。在此之前,虽然我每次自责,要不要噗噗被恶意对待时,我第一反应还在思考对方孩子的成长背景,我要转变身份”。我的第一视角还是工作的角度,而不是妈妈的角度,而我现在的身份是妈妈。这个身份转换用了一两年的时间。从侧面看,可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认知的困难性,即使我已经这么自我察觉。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件事,发生在噗噗大概一岁半的时候。也在同样的地方,噗噗在玩健身器材,有个两岁多的小姑娘,跑过来,狠狠推了一下噗噗。我立即对她说,不可以这样推妹妹,她会摔倒的。你要是想和她一起玩,你这样跟她打招呼,嗨,你好。轻轻抚摸妹妹。”大概我的语气比较温柔。

过了一会儿,就又看到小姑娘跑过来,狠狠的推了以后,又要开始打。经过漫长的自我反思,我终于,一把手抓着她的手腕,还是很平静地说:小朋友,这样是不对的。”说完,放下她的手腕。

过了一会儿,她在推打完另一个小宝宝以后,又跑过来一边拿眼睛看着我,一边准备动手。我立即在她要出拳的时候,紧紧抓住她的手腕,平静但严肃地跟她讲:你的行为是不对的,不可以这样做。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放下了她的手腕,她听了我的话,没有丝毫的反应,还恶狠狠瞪了我一眼。跑着走开了。

我没有提到打人的字眼,因为打人就意味着噗噗被打。如果噗噗听了这样的话,本来没什么感受,一心想和小姐姐玩儿的快乐心情就会被破坏。我只是提到小姑娘自己的行为,这样噗噗听了,也只是觉得在说姐姐,而跟她无关。她自己的快乐丝毫没有被影响。

随后,我就看到一个老人,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宝宝,我让你瞎跑,让你看弟弟你不看,你就去惹事。天天不听话......”边说边动手。

就是从这件事开始,我的思维认知模式的第一角度,变成了妈妈,虽然,立即我就会切换到工作角度,开始分析。我也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当对方明显很恶意地来打/推/砸噗噗,噗噗毫无知觉仍然乐呵呵的时候,会尽量轻巧地让对方知道这不对,你不可以”,或者让噗噗无察觉地离开现场。因为噗噗的感受更重要。

下面这段话蹦到我的脑海里后,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比起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想法,孩子自己的感受才更重要。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异样,我也应该尽全力克制我的感受,不让孩子感受到。

引申到孩子解决冲突矛盾中就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策略,其目的是发现解决方法,而不是我们成年人以为的公平”。当解决方案看起来不公平或者不理想,但是孩子满意时,就不要再去追究方案的公平性。要忍住自己的感受,将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图片来自网络

解决方案公平与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是解决方案看起来公平又理想,简直完美。可是,孩子就是不买账。日常生活中,这种事情,也是几乎天天发生。

比方,孩子说要吃饼干,给了其中一个孩子一个,另一个孩子也要,就又给了另一个一块。可是就是不满意,大哭着这不是我要的饼干,我要他那样的饼干。”可是明明两块儿是一模一样。

当解决方案看起来公平又理想,孩子就是不满意时,就说明,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方上面的例子,有可能孩子的心理就是我不是先被爱的那一个。”但是,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心理或者想法,而不能够表达出来。

如果是这种公平又完美孩子不满意的情况,父母就要开始考虑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面对自己开始不理解不满意,甚至烦躁的心情,也要多多觉察,然后处理。

1.表达孩子的感受:你看起来对这块饼干不满意。”然后加上拥抱倾听,帮助孩子平缓自己的感受。

2.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现在很忙,有点着急。我不知道你不满意的原因,也猜不到,这也让我有点烦躁。”

3.表达自己的需求:我的工作还有一些没有做完,我想在十点前做完,然后带你们出去玩儿。时间安排有点紧张,我有点着急。”

4.引导孩子表达他的需求:等孩子平静下来现在的问题是,你对这块饼干不满意。那么你想做些什么呢?或者你想怎么解决目前的问题?”因为有时候孩子想做的事情里,可以推导出她的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孩子即使已经好几岁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这是因为平常父母可能没有经常引导他思考。一个懂得自己心理需求的人,可以更快平复情绪,找到解决方案,最重要让自己舒服一点。而一个不知道自己心理需求,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不满的孩子,如同在黑夜里挣扎,看不到方向。

只要心理需求被满足,或者说和父母的爱的联结又重新开始,孩子就会彻底平静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重要的是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不是解决方案的完美。

总结

1.解决方案不公平不理想:父母的心理、怎么做、我的心路历程;

2.解决方案公平理想完美:表达孩子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引导孩子表达出他的需求

PS,本来今天还想分享一下兄弟姐妹间的公平与理想,下次再分享吧。

今天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