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烧钱又耗时间,所以我们干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都来说说,从干预开始,你都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了?

我在微博上听一个妈妈说,一年花费将近40万。40万我相信还不是最高的消费,可在北上广,这可能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当然在很多地区可能是2-3年的收入。

这个妈妈有点壕。我来说说我身边的家庭吧:

每个月支付机构的学费在几千至上完不等。再加上额外的训练班,比如感统、来回的交通费,如果需要租房,房租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外还有每个月雷打不动购置绘本玩具练习册……养一个谱系的娃,一个月2万块都打不住……


烧钱是一方面,孩子每天去机构,需要大人接送并且陪伴吧,上了一天课回到家,还要继续干预学习吧,至少还要消耗2-3个人陪伴支援。

当然如果妈妈一个人带娃,几乎没法工作,所有的时间都围绕着娃。

我记得贾美香说过,养育一个特殊儿童,需要家长极大地牺牲和付出。

也有人说,孩子是谱系娃,就是要家长一命换一命”。用家长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换孩子一个未来可期。

不谈家长多么伟大,既然这么烧钱,还搭上了家长的时间精力,那我们就不得不审视一个问题了:

我们干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能上学吗?能上到哪一个阶段呢?读完小学?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还是像普娃一样考大学?

我看过有个机构写的文章。有个孩子高考考了五百多分,在当年过了二本线。

普娃考个二本好像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于特殊宝贝来说,每一步走来多艰辛,家长深有体会。

这个孩子读完了4年大学,并没有就业,而是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转而又学其他的一门手艺。因为他学业成绩不错,但是弱项是跟人交往。他不擅长跟人打交道。后来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渐渐在引导。

另一个故事是我在家长群里听到的。有个女孩子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那个职位炙手可热,女孩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了进去。

工作了一年不到,辞职了。她自己说不喜欢工作环境,讨厌跟同事沟通和相处。

能考上二本、能考上公务员的孩子,能力很强了。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要老老实实补上社交这门课。

能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这是家长们都关心的问题。今年9月1日,我在平谷听郭神讲座,有个卫生院的医生提问:

这些特殊孩子,经过干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郭神说,找我看病的患者,有很多成年谱系障碍患者。他们像普通人一样 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当然他们都属于高功能人群,只是一路上总被人当成怪人……”

能上大学、工作,并且察觉到自己可能有问题,来求助医生,这样的谱系患者,至少我觉得他已经具备当一个普通人的条件了。

能上学、参加高考并不是谱系宝贝的天花板。学校只是人生中的一站,未来孩子们面对的,可是整个社会啊!

所以我们干预的目标,应该是在未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即便是NT,他们上学的最终目的,不也是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吗?

我记得机构的第一节家长会,校长问我们这些新家长:你们对孩子未来有哪些期待呢?

有人说希望孩子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有人说希望他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和事业。

未来孩子什么样,就取决于你当下的干预方向和方法。

对于特殊宝贝来说,第一个干预目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能自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二个干预目的是能自理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能有一份收入,跟身边的同事家人相处融洽;甚至开发出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所以我们的干预方向分三大类:

生活自理类:小宝宝学会自己扔纸尿裤、收拾玩具;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学着穿衣服鞋子、自己刷牙洗脸;再大一点二,可以叫他们洗菜做饭、收拾家务、带着去超市购物、乘坐公交车、地铁;总之一切他们能自己做的事,家长千万别代劳!

社会交往类:就是学会如何跟人打交道。回应别人,听懂最简单的弦外之音;培养同理心,能在别人需要帮助,发出求助信号之后给予帮助。不打扰别人,能跟其他人和平共处。

提升学业类:学业不是不重要,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判断。可以高要求,但是不强求,因为这个还世界上比拿到一张文凭更重要的事多多了!

我在知乎上读过一篇文章,有个单亲妈妈带着十岁的谱系儿子在云南生活。她说过:有时候觉得很幸福,毕竟不用像普通孩子那样经历高考,天天必逼孩子刷题,四处奔波上补习班。这个时间我可以享受跟娃在一起。”

我第一次读到心就被戳痛了:我当时觉得,孩子如果因为这个问题,不能参加高考,不能上大学,这简直太遗憾了。

而且,普通人的痛苦”和纠结”,竟然成了我们这些家长可玩而不可及的幸福。各种不甘心和意难平。

后来我出差回来,晚上搭了一辆出粗车。司机师傅很健谈,讲起他的21岁的女儿,一脸骄傲:

孩子没什么学习的天赋,连高中都没读,初中毕业就考了个职校,毕业后找了份酒店物业的工作。赚得不多,工作也辛苦,可是他们一家人特别幸福。

司机师傅说,送完我就去接女儿下班回家。顺便去海鲜市场买条鱼,两斤虾。女儿工作太累,周末给她好好补一补。

听得我眼泪都忍不住了:这就是普通人的小幸福啊!

做父母从来都不求孩子能飞黄腾达、大富大贵,能平安幸福就好!

孩子天赋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藤校或者清北;也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收入位列TOP5;

承认并接受孩子的差异(这个差异不见得是缺陷,你把它当成特殊人格或者性格就好),孩子能融入社会,不给别人添麻烦,能自食其力,干预就算是成功了!

最后再说一句:越是有能力的孩子,他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将来留给父母的时间就越少。

反而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离父母越近,一家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中国人的幸福,不就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