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很意外。
1939年,《MEI LI》(《美丽的新年》)是第二届凯迪克金奖书,很特别的书。
且看一看封面,中国味儿十足。


开始整理凯迪克奖的系列书籍本身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
我希望建立一个专属的绘本谷,珞历成塔,经过年年岁岁一直在。
一方面,远离散漫随性的阅读习惯,有目的有节奏有章法地有效阅读,这才是阅读的正确姿态,从本月开始,在专属的绘本谷里找到世间唯美的纯粹和美好。
读书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一件事,但读了这么多年,似乎一边读一边忘,偶尔有做一些笔记,重新翻看时才发现,留存在记忆里的片段也支离破碎。所以想要改变,从绘本开始。
凯迪克奖的相关书籍读了不少,零零星星,如今开始整理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我未知的。如同打开了一扇门,门里金光闪闪,有太多耀眼夺目的东西在吸引着我。
然而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习惯地强迫性地需要从源头开始,一本都不能落下。那么既然决定从凯迪克奖出发,那么必须从凯迪克奖的源头寻根。
1938年,似乎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解读1938年这三本书,我一点也不意外。

但是第4本书映入我的眼帘的时候,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封面的那种红彤彤的中国红太熟悉了。
因为凯迪克绘本的获奖者必须是美国公民或者居民,所以我从未想过会有中国元素。
设想一下,在一堆的英文书里,看到美丽的新年”五个毛笔字,你会不会很惊讶。

当真正深入了解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感动。
书的封面上,主人公美丽和哥哥手里拿着两根很长很长的冰糖葫芦,
挤在一起,暖暖的,还有一只宠物狗。(虽然看上去不像中国狗)

扉页是一张地图,乍一看,还以为到了故宫。
再接着便是四合院的大门,贴着吉祥”如意”大字,
这两个字美极了,字美意蕴也很美丽,两侧有狮子镇宅,
美丽和哥哥一边一个从槛内探出头来,调皮可爱。

如此,老北京的年味,喷薄而出。
这是关于一个中国小女孩美丽”的故事过年赶集的故事:
除夕,美丽带着压岁钱和三个弹珠偷偷溜出家门,跟着哥哥三宇去赶集。
在城里,他们看了杂技,有笨笨大狗熊,有一直跟随的画眉鸟,还有高高的骆驼,
有道士道姑,有猪夫人,有鸭先生,有鞭炮,有糖果……
这一天实在是太丰富了,各种各样热闹有趣的事儿。
傍晚,在城门关闭前的最后时刻,他们有惊无险地回到家。




回到了道士所说的王国,那是美丽的王国,美丽是这个王国的统治者。
在她的王国里,美丽是一个公主,一个美丽的公主,一个真正的公主。
在这个绘本看到了四合院、见到了灶王爷、想着压岁钱,美食和新衣。
北方的年味儿远比我们南方要纯正一些,也远比现今的年味更浓郁一些。
所以我特别感谢绘本为我们呈现的一切,其实当时的中国正是水深火热之中,
作家眼中刻画的老北京竟然是那样美好,那样纯粹,似乎根本没有哀愁。
可以想象得出来他本身就该是一个美好向善的人,他过滤了许多贫穷不堪,
真实地刻画了老北京过年的样子:贴门联、接灶神、供祭品、穿新衣、
猪鸭满园、放烟花、吃糖葫芦,或许也只是美好的愿望吧。

其实有很多东西都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当时随处可见的杂耍艺人、草台戏班、
祈福祭祀、算命道姑、牵线木偶、巨型灯笼、老鹰风筝.......等等,
都成了记忆,进了博物馆。
在这个绘本里,还有因果,有呼应,美丽和哥哥出门的时候遇到一个乞讨女孩力大,
一个粗壮的皮实丫头,和美丽一样很善良。
美丽把仅有的三个铜钱的第一个给了力大,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讲是很大的恩舍,
美丽就是这样一个有主见且善良的女孩儿。
故事结尾,也正是力大用力为他们撑开了回家的门,不至于误了灶王爷之期。
这样的呼应故事显得完整,圆润,生动。

读这个绘本的起因,因为好奇,因为特别意外。
所以一点点的被引领着去探究,去追溯绘本的前世今生,
除了故事本身,绘本的写作者、绘图者其实都是绘本的天然因果。
真正了解这些,让阅读更加丰厚,感悟更深,理解更透。
我一直不明白,Thomas Handforth是如何解构中国文化,如何让它们在纸上生动呈现?
带着这个疑问,追溯了Thomas Handforth的经历,还阅读了《美丽的北京我的家》这本书。
托马斯•汉德福斯(Thomas Handforth)(1897——1948),他创作的《牧羊女》《旋转的木马》等版画被收藏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其他城市博物馆。
看到《牧羊女》这幅画,你一定会爱上它。

做为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机缘巧合获得一笔奖学金,资助他到亚洲,首站他到了日本,但他并不喜欢日本的严谨和束缚。
当他来到中国,来到北京却被深深吸引了,皇城根下,托马斯爱上这座城市,
即使北京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他有一颗孩童般纯粹的心灵,他说北京雨天泥泞的道路看起来就是流淌的巧克力”。
于是他在北京住了下来,买了一个大庭院,专门请京城的民间艺人、马戏班子来表演舞剑、
踩高跷、玩杂耍、木偶戏、弓箭手、摔跤手、魔术师、说书人轮番上阵。
偶尔还请驴儿、马儿、骆驼来做客”,可以想象他的房子到底有多大!
可以想象他是一个多么可爱的画家,艺术家的疯狂。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画出那么真实的场景。
绘本主人公的原型小美丽就是在这里结缘的,小美丽是一个弃婴,
他被一个同样杰出的美国女性——海伦•伯顿收养
(海伦•伯顿收养了4个女孩,小美丽是最小的一个)。

小美丽是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运煤的伙计来了,借停下卸煤的空档,美丽就去跟拉煤的骆驼说说话,要不就对自己的丑小鸭嘀咕几句。她是个生存能力极强的女孩儿,那时她只有四五岁,却能把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妥当。”----《美丽的北京我的家》书中这样描述。
Thomas Handforth在海伦•伯顿的园丁家里遇到小美丽,灵感被激发出来,
把积淀了五六年素材画出来,最终创作出绘本《美丽》,画稿和文字终于在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几天以后从北京寄出了。
时局有多混乱,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北京城有多寒冷也很难想象,但在画家眼里,还是美好而温情的。
画稿在途中走了四个月,非常幸运地躲过了战乱得以出版,第二年《美丽》获奖。
之后Thomas Handforth辗转到印度,最后回到美国。
回到美国托马斯还出版了一本《遥远的草甸子》,关于印度的,但没有《美丽》那么大的反响,《美丽》是他绘本创作的巅峰。北京城生活点滴始终浸透在托马斯的生命和故事里。
只可惜,1948年7月,托马斯突然病逝,年仅51岁,否则一定会有更多的作品呈现出来。
Thomas Handforth赤子般的童真没有国界,它有足够的力量超越年龄和时空,今天再读这本书,丝毫没违和感,反而勾起了很多回忆。
因此,我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