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沾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家庭教育上引导孩子的能力体系要从娃娃抓起。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美国家庭教育在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献资料,然后又对比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资料,对于我个人来讲是比较惊讶的,即便职业生涯规划提出的非常早,心理学对于此也做了很多研究,提出过很多重要的言论,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读过的国学资料,发现实际上对于孩子从小的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只是我们很多的父母一个是不重视,一个是不知道如何培养。
今天我们就这一问题与大家详细的探讨一下。
先来看一个例子李某夫妇因为孩子上学问题,和孩子闹掰,诉说孩子与其冷战两个星期想要离家出走,没办法找到了心理咨询师来调节,起因是因为孩子喜欢进行科学研究,而父母因为觉得英语好给孩子报了英语专业,并且孩子一直以来英语成绩都非常好,但孩子觉得父母安排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到了大学,想学自己想学的,与父母的期望产生了冲突,引发了矛盾。
这个案例在所有的家庭几乎都存在这种现象,孩子想要的与父母期望的不一致产生的矛盾纠纷,而很多家长其实都把这种现象当成了必然现象,实则不然。
家长要做孩子的启蒙者,而不是安排者在家庭教育这方面一直都在讲蒙氏教育,意思是要做孩子思想、生涯规划的启蒙老师,在美国教育体系当中,提到几个很有意思的场景:
第一:带孩子上班日。顾名思义,母亲带着孩子去上班,并且企业基于张灯结彩的欢迎仪式,旨在增加孩子对于职业的好感度,也满足孩子对于爸爸妈妈每天忙什么的好奇心理。
第二:美国小学还会有Career Day (职业日)”。顾名思义,是美国的小学会邀请一些退休或者在职的某一行业的职业人来到学校与孩子进行分享,并且还有开设模拟职业的课程,供孩子模拟体验相关职业。
参考网站:https://kids.usa.gov/teens/index.html
但在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的言论当中也非常排斥对于孩子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并且这种做法在业界也得到很多反对的声音。
但实际上我们把职业换成能力素质就OK了。
中国的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开篇对于贾宝玉幼年时摆了一堆东西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结果贾宝玉选了胭脂粉,老人怒骂,此子长大后必定风流,甩手走了,结果等贾宝玉长大了果真如老人所料,确实如此。
也就是说,古人对于孩子未来职业的评判方法自有一套体系,并且还很准”。但没有去运用,也就是说明古人很不提倡以职业为导向教育孩子。
反过来我们再来谈一谈什么是启蒙教育,其实很多人都是误解了启蒙的意思,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对于启蒙老师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不是在于老师是数学老师还是语文老师,而是在于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样来理解美国对于孩子职业的教育就不难理解了,其目的本身也在于激发孩子对于职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想要了解的愿望,最终便可以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对于开篇举得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矛盾现象,那就是孩子的愿望与父母的期望不在一个频道,古话说:阻人前程若杀人父母。”然后在孩子的视角里,父母杀了我的父母。”
能力与知识无关我们在社会上去评价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的时候,不会因为其某某学历而直接判定某个人具有从事职业的能力,所以不管简历上面学历再高,也要有试用期,特别是对于海归这个群体,之前海归热,只要是海归,回国之后就能找到高工资,但随着这几年热度的下降,海外留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行业普遍发现海归不一定具备工作的能力,所以就像90年代大学生是香饽饽一样,现在学历不是评判的标准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明白,对于孩子的启蒙指的是能力的启蒙,其实归根结底,父母是害怕孩子没有能力适应社会环境,并不是孩子必须要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所以在最后的调节当中,孩子也退步了,父母也退步了,最后和解。
只要我们认清启蒙这件事情,是为了激发孩子对于某种能力的兴趣,所以只要激发孩子某种能力,比如说社交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就可以放心孩子自己选专业了,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就不会有问题。
第一:分清能力体系,知晓适应社会的能力种类。
关于能力的文献网上有很多,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因为摘过来也只不是复制粘贴,家长朋友们可以自行去百度查询。我这里摘出一个能力来做着重介绍模仿能力”,什么叫模仿能力,除开官方介绍之外,模仿能力实际上来源于一句古话:熟而精,精而巧,巧而变。”就是什么意思呢,一开始我们不懂,需要模仿去做,做着做着熟练了就会精通,精通了就会自己摸索出很多窍门,有了窍门就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了,就是变成了三百六十行某一行里的状元。那么包括现在社会上的一大部分的职业人都不具备模仿能力,这也是大学生失业啃老族的原因所在。而这种能力实际上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并且一些教育机构已经在做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防止错误的引导,这里就不用教育机构的例子,这里我拿运动健身举例子,就模仿能力来讲,不会引导孩子模仿能力的是这样做的,每天督促或者陪练孩子跑步,短时间有效果,随着孩子成长,由于内在动力并没有激发逐渐厌烦,就像著名的钢琴家刚刚在访谈时说过,我这辈子最痛恨的就是弹钢琴;会引导孩子模仿能力的家长不会一开始就教孩子如何做,而是家长做示范,让孩子学,让孩子主动去模仿,每一种运动方式技巧,都会做示范或者视频示范,让孩子自己摸索中产生乐趣,在模仿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地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二:能力的启蒙要离开职业倾向
因为目前对于职业和能力的分类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特别有些大学的课程是职业生涯能力指导课程,把职业、生涯、能力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合适做法,因为误导了学生职业=生涯=能力。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当初铁饭碗的时代了,所以职业不能等同于生涯,更不能等同于能力,而铁饭碗时代,也只不过是社会发展阶段所促成的结果,而不是定律。
所以在引导的时候,我还是拿运动举例,如果给孩子树立某一个运动员或者明星为偶像,对于孩子来讲,那是大错特错,这样相当于让孩子直接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相当被动的,但可以用过去的圣贤,比如说毛泽东和读书学习、周恩来和交际能力等等作为偶像,这样对于孩子而言可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因为孩子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和某一球星形成偶像模仿联系,那么当这个球星打架斗殴、酗酒出轨,对于孩子而言,就会认为理所应当,那样后悔都来不及,所以在与孩子谈论某项能力有什么好处的时候,千万不要以当下的明星举例,要以历史文献为例子,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想要去了解,也要经过自己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认真研读,这样而言开发孩子的眼界都是有好处的。
第三:能力的启蒙不要局限于某一项类别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拿运动举例,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模仿,让孩子在模仿上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知,实际上也是感统训练的一部分内容,那么在学习上一样如此,孩子可以模仿运动的动作,那么可以让孩子朗读,给孩子听一遍少量的朗读,让孩子像模仿运动动作一样去模仿朗读,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会进入状态,再转变到其他的领域一样如此,能力是不分领域限制,多领域同样能力的启蒙引导,当孩子具备了模仿的能力,你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孩子未来是否能够在社会上生存。
第四:能力的启蒙要有红线禁令
为什么我用红线禁令这么严肃的词语来描述,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在其三观并没有形成的时候,很容易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就比如谈恋爱,在早恋期间,即便没有可以去引导模仿的孩子,在荷尔蒙的驱动力下,也会去做一些模仿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样对孩子进行命令禁止,让孩子知晓什么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等孩子三观形成,具有了自控能力,自然知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就会远远超出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