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敬畏才有生命级的尊重,而非恨铁不成钢的猛攻
今天在辅导班发生了一件如芒在背的事情。
下午的时候,一个四年级的男孩满头大汗的来了辅导班,一问才知道,他是一路从家里走过来的,天气又热,路途又挺远,当时,还觉得男孩挺勇敢的。
不一会儿,进来了一个怒气冲冲的中年女人,也是满头大汗。对着男孩儿,就是一顿质问:有意思吗?
刚才还神采奕奕的男孩儿,立马变得噤若寒蝉。
我在办公桌前,听了一会儿才知道,男孩儿没有等妈妈,独自一个人来了辅导班。等妈妈下楼,就找不到了孩子。一直打电话,孩子也没接。妈妈沿着路找了几条街,也没找到人。
我听了一会儿,觉得孩子母亲的怒气也发了不少了,就想着劝一劝,孩子也已经过来了,就不要再吵他了。
结果男孩儿母亲冷冷的回了我一句,性质问题。
弄得我也不好再劝。
然后,男孩儿母亲就朝着男孩儿一直问,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吗?
男孩儿怯懦的回答,也并没有答出来母亲想要的答案。
最终,男孩儿的母亲给总结了三点:
第一,没有跟妈妈打招呼,独自一个人就来了辅导班。
第二,没有听妈妈的话,等着妈妈送他过来,而是选择自己过来。(男孩儿妈妈的原话是:没有报备妈妈。)
第三,私自行动,一个人来辅导班。
我当时听的时候,没有品出来第三条和第一条有什么区别,所以,第三条的详细内容记不太清。
然后,男孩儿的妈妈就问,知道错了没有?
男孩儿回答,知道错了。
男孩儿妈妈又问,再犯错怎么办?
男孩儿声音太小,我并没有听清,好像回答的是,挨打。
接下来,我觉得是个高潮”,也是我如芒在背的地方。
男孩儿的妈妈接着追问,怎么打?
男孩儿这下子回答不上来了,只能沉默以对。
男孩儿妈妈说,往死里打!(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当时的情况)
男孩儿依然不敢搭话。
男孩儿的妈妈说,你既然喜欢一个人,以后就不送你了。
男孩儿说,不敢了。
男孩儿的妈妈又说,你既然喜欢挨打,以后就天天打你。
男孩儿惶恐的站在哪里,不敢搭话,也不敢动。
我深刻的感知到,这也就是在辅导班,如果说是在其他地方,男孩儿这顿打,一定是免不了的。
而且,我此时也有种羞恐的感觉,不知道这个时候能干些什么,我怕自己劝的多了,反而让男孩儿回家再惹上无妄之灾。但是不劝,我又挺难受,觉的男孩儿有些过于可怜。
幸好,这个时候,该上课了,男孩儿母亲想发特赦令一样,让孩子进教室上课了。也许,男孩儿从来没有觉得上课是如此幸福吧。
对于这个事,我本来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说,但真的把这个情况描述出来,却又觉得无话可说。
我曾经也总喜欢说个死”字,但今天,却极度的排斥这个死字,特别是那句往死里打”,有一种掉进冰窖的寒冷。我明白,父母对孩子绝对没有这么大的恨意,更多是一种吓唬的方式。但,我总觉得,太过于暗淡的能量,应该也激发不出光明的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