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想让叛逆的孩子变得顺从?不懂这一方法,你和孩子都是输家

一、赢了”孩子,和输给”孩子,你是哪一种?

宝妈林女士经常在我们宝妈群里,抱怨她的丈夫忙于工作,对管教孩子没什么耐心。比如,昨天中午,到了吃饭时间,孩子还在玩玩具,她丈夫就会说:

小乐,该吃饭了,放下玩具。声音虽然不大,但是语气严肃,话术生硬,一直是这位爸爸的作风。但是,小乐并没有打算乖乖听话,反而对玩具爱不释手。这时,她的丈夫语气便会更严厉,目露凶光:

小乐,赶紧放下,要吃饭了!

很快,小乐便乖乖的放下玩具,不过,他嘟着嘴,闷闷不乐的来到饭桌。就这个问题,林女士很无奈地和丈夫沟通多次,但是,她的丈夫极其重视自己在小乐面前的威严。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告诉我们:

家长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父母的观念开始转变,他们更希望自己孩子能独立,有想法,因而,与此相反的另一种冲突产生了:父母输给”孩子。

这是另一个极端,就如之前轰动全国的李天一”案。一位从小养尊处优的星二代,虽十分有主见,但也十分任性,令他的父母无耐地一再退让。他曾因与人斗殴被强制劳教,而其父母反而为他购买了豪车作为补偿。长期以来,这种缺乏制约的教育,最终酿成了大错:李天一因涉嫌强奸,最终被判强奸罪。

许多父母经常面临这个问题,亲子冲突的结局总是非输即赢”:父母要么赢了”孩子,要么输给”孩子。为什么在冲突的解决上,父母们经常容易走极端?答案很简单——父母总想着要控制”孩子,而没有采用合作式的思维。

二、父母总想着控制孩子,结果只能是非输即赢”

1、人人都有控制欲

心理学上有个十分有争议的实验。

心理学家舒尔茨曾进行过一个控制欲的实验。他对一些养老院里的老人提出两种要求:一部分要控制自己被探访的时间,另一些老人无任何要求。实验结果是,被要求控制时间的老人,寿命普遍比没被要求的老人寿命更长。这个实验因为有违人伦,而一直广受争论。

舒尔茨告诉我们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控制欲,控制欲就像情绪一样,是需要宣泄的,如果长期受到压抑,会影响到身心健康。

所以,当父母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对孩子的照看、指导等过程中,把他们给当成控制欲宣泄对象,是再正常不过了。

2、在控制欲支配下,父母不断使用权威

关于育儿最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是,父母使用他们的权威,去控制、指导、训练孩子,是有必要的。事实上,必要与否,恐难有定论。但更多的,这确实是父母想要的——与生俱来的控制欲让我们都喜欢这种感觉 。

就如前文的小乐爸爸一样,这位老爸只会觉得,自己在孩子心中树立的严父”形象,不仅合情合理,而且用于管教十分见效。可见,对于解决冲突,父母很容易用控制型的思维,不断使用权威,去要求孩子服从。

3、父母权威进一步引起孩子的叛逆

在父母使用权威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发展出了违抗父母的能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毛主席的这句经典语句,同样适用在亲子教育上。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在一次心理咨询中这样说道:

我甚至不想努力得到好成绩,因为我的父母逼我成为一个好学生逼得如此厉害。如果我得到了高分,就会使他们感到是正确的,或者他们赢了。我不想要让他们有那种感觉。所以我才不要学习呢!”

无数经验表明,在父母开始使用权威的时刻起,叛逆的种子就开始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4、权威对叛逆,谁应该赢?

第一种结局,如果父母的权威,赢了孩子的叛逆,孩子就会变得顺从,但副作用也不可避免:孩子变得奴性,懦弱,依赖,胆怯。

第二种结局则反过来,如果父母向叛逆的孩子妥协,孩子就会因此学会控制父母,学会如何让父母伤心难过,从而一次次的向自己妥协。

这两种结果,所带来的等等问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浮现,并可能最终爆发危机。因而,父母们会冷静下来思考:权威与叛逆,到底谁会赢?或者谁应该赢?这时,很多父母终于才发现,原来更大的问题是:赢了又怎样?输了又怎样?面对非输即赢”的结局,其实父母和孩子最终都是输家。

5、恰到好处”的权威与叛逆,就能双赢”?

父母开始想着,存不存在双赢”?他们深苦于此,并试图通过让自己的权威更有理有据一些,同时注意保持前后一致,他们做出种种努力,只希望孩子能更容易接受自己。他们在寻求的,是某种恰到好处”的控制。

但事实就是,不存在那样的恰到好处”,一旦父母有所退让,换来的只是得寸进尺”。

不少父母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孩子会先要求买一支冰淇淋,并且主动跟你保证,他只吃这一支。但是,吃完之后意犹未尽的孩子,就开始想方设法的央求你给他再买第二支,直到最终惹怒你,也就是你赢了”孩子,或者最终你妥协,也就是你输给”孩子。

通常,父母的每一步退让,都会成为孩子得寸进尺的动机。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合作,而只想要控制孩子”的话,非输即赢”的结局就几乎不可避免。

三、放下控制欲,用合作式思维,营造双赢”结局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发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课程中,他向父母们培训了一种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式:用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解决冲突,这样,冲突解决后,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双方共同获胜了。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3点。

1、确认对方的意见或想法,以及矛盾产生点

在发生冲突的问题面前,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想法。

下雨了,珍妮,你还没穿雨衣呢。”我不需要雨衣。”可是外面正在下大雨,我担心你会感冒。”我不想穿我的雨衣。”回到你的房间把雨衣给我穿上。”

在这个穿雨衣”的例子中,如果不了解孩子缘何不想穿雨衣,我们根本无从得知矛盾的起点。不妨试试这么说:

我不想穿我的雨衣。”听起来,你是一点都不想穿那件雨衣。”是的,因为上次我穿去学校时,我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当然,我们还需要同孩子进一步确认:

我懂了,你不想穿你的雨衣,因为穿上它会让你尴尬,但是我也不想让你感冒,看来我们遇到了个麻烦。”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基于矛盾产生的源头,和孩子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与孩子合作,找到双方共识所在,确定可以共同接受的方案

在上述的雨衣问题”中,这对父女最后是这样做的:

(家长:)既然你不愿意穿你的雨衣,我又不能让你淋湿感冒, 不如你告诉我,你愿意怎样做,让我们皆大欢喜?”或许我可以借一下妈妈的旧雨衣。”那件旧雨衣?”是的,它很酷。”如果她今天正好要用怎么办?”我会问她,如果她也需要雨衣,那我会尝试今天和她换着穿,”(几分钟,女儿就拿着妈妈的旧雨衣回来了)妈妈说可以。”

我们看到,这对父女正在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共同完善某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直到它变成一个双方都能满意的最终方案。

而下面这个例子,则有点像一场亲子头脑风暴”:

一名男孩得到允许买了一辆小型摩托车,但是邻居向他的父母抱怨,男孩把车开上了马路,那是违法的。此外,男孩破坏了别人的草坪和花床。他的父母跟他就这件事,找出了好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1、除了野营外,其他时间不能骑摩托车;2、在自己院子以外不能骑;3、不能在花床和草坪上骑;4、每个星期由妈妈带去公园骑几个小时;5、在家门前的野地里骑车,必须推车走过去;6、卖掉摩托车

最后,男孩与家长们共同排除了第1、2、6条,通过了其余的解决方案。一段时间以来,情况一直很好,每个人都很高兴。

3、检视这些方案,注意避免这几个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孩子由于过去一直受到父母权威的控制,导致不敢说出自己的心声,自然,父母单方面提出的方案,就不一定具有可行性,但孩子依然会表面上答应。

而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一个十分有主见的孩子,也有可能提出一个让自己轻松,而让父母为难,但又能勉强接受的方案。

因此,方案是否能令双方同时满意,这一原则尤为重要。这里有几点注意,可以帮助父母避免上述情况出现。

孩子不愿意执行的方案

如果孩子不愿意执行,就说明方案没有获得孩子的赞成票。显然,只要是由孩子参与,并共同提出的解决方案,孩子必然具有强大的执行动力。这就是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与被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决策相比,一个人会对他人自己参与制定的决策,由更大的执行动力。

这一原则的有效性,已经一次次地在企业界、职场等领域中得到证实。

孩子无需参与执行的方案

这样的方案,表面上是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这是另一种孩子的胜利”——孩子并不需要自己动手,就可以让别人(主要是父母)单方面地行动,来解决问题。同时,这种让孩子参与制定解决方案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了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照搬其他家庭的方案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女儿为了不影响其他家庭成员,选择了关掉声音,从而让自己能继续看电视的方案,但是,这一方案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

而尤其中国式父母,经常容易陷入对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标,甚至效仿之中,这一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任何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

冲突可以使人们疏远,也可以使他们亲近并结为更紧密的联盟;冲突包含破坏的种子,也可能是更为团结的种子;冲突可能会导致武装战争,也可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托马斯·戈登

但是,许多父母由于放不下自身的控制欲,所以总想着怎么去控制孩子,造成了亲子关系中,冲突总是面临非输即赢”的结局。如果能摒弃控制型思维,从合作的角度出发,正确使用没有输家”的解决方式,我相信,每一次冲突,都能变成一次加深亲情的双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