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真的是在跟同学竞争吗?不是,他是在和这个时代在竞争

马云曾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说: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

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马云时常在演讲中作惊人之语,但是针对这次言论,很多教育专家都撰文支持:

体验式教育的意义远远超过填鸭式教育。

01、那些奇葩”的培训班

我们在曾经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 胎教就不说了,很多妈妈从出了月子就开始规划孩子的培训班。

抬头班、爬行班应运而生,屡次登上新闻,可是对于大多数新手爸爸妈妈们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除了课内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直接跟高考挂钩,有不可胜数的补课;为了提升综合素质,更有艺术类的钢琴、小提琴、吉他、古筝、葫芦丝在前面等着。

除了一些主流培训班之外,一些小众培训班也开始出现,比如国学培训班、跳绳培训班、中医培训班、立定跳远培训班、情商培训班……

培训班,可以说只有不敢想的,没有不敢开的。

很多家长也觉得困惑:我的孩子本来只需要补个英语,结果一看周围大家都学乐器了,就也随大流报了个钢琴——都说素质教育要减负,减来减去,负担怎么反而更重了?

一句话,有需求就有市场。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所以只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这种思维很快被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捕捉到,很多培训班招生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

质疑培训班能不能学到本事,不如认真想想,学到的是一时,还是一世?

02、起跑线的划线权,在谁手里?

未来的孩子,究竟跟谁竞争?

跟同学吗?跟邻居吗?跟普天下别人家的孩子”吗?

都不是,未来的境况谁也不能预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跟时代竞争。

四年前金融毕业生是最热门、最抢手的,读完大学以后才发现大公司都需要程序员了,这谁能料到?

十年前别人家的学霸,全校第一考取了重点院校,却沉迷网贷欠了上百万的债务,这谁能料到?

时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飞速变化,Alpha Go在跟李世石下棋前,谁都不知道AI是什么东西,就这么一战成名了,这谁能料到?

放到五年前、十年前,AR眼镜、智能机器人、全息影像都是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东西,现在都一轮一轮在拿着天使投资,这谁能料到?

谁能搭上时代的快车,谁能承接下一个风口,如果教育方法不变,孩子未来是否还有可能跟上时代发展?

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着焦虑的情绪,特别是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有了排行榜,直面成绩的比较,难免产生落差。

在课下帮助孩子选择各种的培训班,只是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但是,如果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改变,30年后的起跑线,还划在这里吗?

03、玩”是开启未来时代的钥匙

心理学家约翰·马里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

他发现未成年的猴子喜欢在笼内相互嬉戏、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开到别的笼子里,不让它们玩耍。

这些失去玩耍机会的猴子,长大以后变得十分的呆板木讷,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可见,玩耍是小动物成功长大的方式,猴子如此,人类亦是如此。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玩得比较足够的孩子,到了5岁,智力要比玩得少的孩子高出许多,尤其在问题解决能力上更优秀。

如果我们的教育依然沉迷于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不让孩子去体验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知识,不让他们去玩,那么未来的孩子,将无法竞争过未来的机器。

因为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与生活都将是充满乐趣的、有创造力的。

而创造力就是未来的命脉。

家长站在当前社会的角度来决定几十年后孩子的人生,其实并不见得能增加几分优势,反而会助长孩子厌学的情绪,失去玩”的动力。

04、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孩子不仅要玩,还要会玩”。

曾遇到过这样一对父母,带两岁的孩子进行心理测评。

测评前他们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很自信,因为夫妻双方都是自由职业,家境也不错,从孩子半岁开始,他们就带孩子四处旅游,见惯了名山大川。

但是测评师的评语却是这样的:你的孩子不大会玩,注意力也不集中,在一个玩具上玩不到15分钟,这不是一个两岁孩子应该有的状态。”

孩子父母表示不理解,测评师解释说,正因为更多的时间花在户外活动了,机票车票家长包办;在家的时候又对其过分保护,精细养育,不让他接触家务劳动;再加上家长时刻陪在身边,不让他出门和小伙伴一起玩,孩子比起同龄人来,心理发展会延迟一些。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孩子,很多都是摸爬滚打着过来的,在长大后进入社会,也显得更有适应性。

而越是精细养育,不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就会被抹杀;

越是在培训班上花时间,用成绩框定孩子的一切,他们自身的生活技能就会降低。

最后,就算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或者把玩具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会玩了。

对于未来,这无疑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而现在,这样的事情还在不断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