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心理学:判断婴儿类型才能科学养育孩子,育儿没有万能公式

前天表哥的儿子出月了,我们一家就兴冲冲地去赶去探望,谁知却发生了令人尴尬的一幕,无他:因带孩子而起的婆媳矛盾。

小宝宝很是可爱,但是也很爱哭。我们去到就和表嫂在聊天,孩子在旁边的婴儿床睡着了。表嫂抱怨道:

比起姐姐,这小不点要难带多了。每晚都要大哭着醒几次,也不是饿了,更不是尿湿了,去医院检查了也不是不舒服,只有抱着才睡。”

话音刚落,孩子就又哭了起来。表嫂刚开始在旁边准备安慰孩子,大姨(孩子的奶奶)就急冲冲地赶过来抱起了孩子。

表嫂让奶奶别动不动就抱孩子,溺爱孩子;而老人家则认为表嫂盲信不抱教育”,让孩子难受。

最后演变成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地揭老底”:

表嫂诉说着奶奶的教育方式让姐姐刁蛮,让弟弟更难带;

奶奶则是一句经典老话:我几个孩子都这样带大的,你还能质疑我?!”...

最终,是表哥和姨丈出来各自阻止了自己的妻子。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新生儿哭闹,立刻抱起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娇惯?不抱起,又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冷漠?

其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02 抱不抱的标准:孩子的气质类型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其实新生儿的气质类型是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的。

在纽约纵向追踪研究”的结果中,研究者托马斯(A.Thomas)和 切斯(S.Chess)划分出了气质类型的五个维度:

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积极主动探索和消极被动)、典型心境(情绪状态)和反应强度

而在婴儿阶段,根据这五个维度把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以下3中类型:

容易抚养型

容易抚养型的新生儿,在国内有些家庭会称他们为这是来报恩的”,是家里的小天使”。顾名思义,这类型宝宝很少会折腾父母。

在婴儿阶段表现为:生活有规律,生活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能主动探索,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的情绪居多,情绪反应适中。

例如:被陌生人抱起时更不容易哭泣,反而会和对方互动。

这类型宝宝在研究样本中占据了40%的比例。

困难抚养型

困难抚养型的新生儿,在国内有些家庭会称他们为这是来报仇的”。顾名思义,这类型宝宝非常折腾。

在婴儿阶段表现为:生活规律性差,反复无常,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新异事物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面情绪居多(哭闹),情绪反应强烈(一哭解千愁)

例如:被陌生人抱起时就哭泣,难以建立新的关系,表现的十分娇惯。

这类型宝宝在研究样本中占据了10%的比例。

发展缓慢型

发展缓慢只是类型的归纳,并不是说孩子发育迟缓,此处先不能有歧义。

发展迟缓型的宝宝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缓慢,情绪经常不愉快,心境不开朗。

但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安全感充足),他们会渐渐对新异事物刺激产生兴趣,在新情境中渐渐活跃起来。尤其是随着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人的良性关爱和良好教育中,逐渐产生变化。这类型宝宝最需的是时间,而不是压力。

例如:被陌生人抱起时,这类型宝宝会表现出不愉快的感受,但多看几眼之后,又会逐渐尝试与对方接触。

这类型宝宝在研究样本中占据了15%的比例。

除了以上三种独立类型,还有35%的宝宝属于混合型,即以上三种混合出现的状态。

很显然,表嫂的儿子就属于抚养困难型。对待这类宝宝,父母要有心理准备,否则很难享受到育儿的快乐。

那么,面对难带的宝宝,父母们又可以怎么做?

03 困难抚养型宝宝,也可以是来报恩”的

当我们面对困难抚养型的宝宝,大多数家长都会发愁,宝宝的生活不规律反复无常,最先影响的就是养育者的生活规律。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宝宝都不是不可改变的,后期的良好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能让困难抚养型宝宝成长为来报恩的小天使”,给家长们几点建议:

主动适应宝宝,而不是让宝宝适应父母

顺应宝宝的需求,而不是让宝宝适应父母的需求,或者让宝宝顺应没有判断气质类型前提下的科学育儿”方式。

例如,普遍建议给新生儿喂奶的时间是2~3小时一次,这仅仅是一个普遍建议,适合大多数孩子。

倘若按这个喂养节奏孩子并不能满足,又或者哭闹不吃,家长就可以顺应宝宝的需要,让宝宝随心”,在此基础上找到宝宝的规律,养育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面对孩子的睡眠节奏、排泄规律,同样如此。

放平心态,不要过于忧虑或者烦躁

忧虑和烦躁,是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见的两种情绪,过于忧虑的家长会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特别焦急,从而闹出种种荒诞剧。

新生儿的语言系统还没建立,哭闹是他们唯一可以表示自己不满的方式,在排除了饿、尿湿了、以及生病的缘故后孩子仍然无规律哭闹,父母可以放宽心。

面对困难抚养型孩子,他们哭闹时父母要尽快抱起宝宝,给宝宝一个笑脸,哼一哼儿歌,甚至只是简单的和宝宝说说话,宝宝的情绪慢慢就会稳定了。

而父母焦躁、忧虑的情绪不先平复,就乎传递给宝宝,让宝宝表现得更加的情绪不稳定。

给予宝宝更多关爱,而不是公式化育儿

在于表嫂和大姨的争执中,老人遵循的公式”,是过去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养育大的,而表嫂坚持的却是在女儿被教坏”之后,痛定思痛自行学习起来的科学育儿”。

双方站立在自己的育儿观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

其实困难抚养型孩子,只是需要父母更多地关爱,从父母身上得到更多的安全感支撑。

例如,孩子喜欢玩水,那么在安全的前提下就多给孩子玩一会;孩子喜欢拉妈妈的手,那不妨多让孩子拉一拉;在宝宝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多抱抱宝宝,抚摸宝宝的身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衣食住行方向需要满足宝宝外,玩也也是宝宝成长的需求。宝宝的一些行为让我们认为他是在玩,但实际上他是在学习,宝宝会在玩的过程中逐渐把安全感的范围扩大,最终独立起来。

不要随意带宝宝到陌生环境

一些好客的家庭,经常会带着宝宝到处串门,亲人的愿望是让宝宝多见见世面”,这就与困难抚养型宝宝的性格相逆。

在宝宝出生后,主要抚养人(尤其是妈妈)需要多和宝宝在一起,不要经常离开宝宝,也尽量不要把宝宝给他不熟悉的人照料(例如经常换保姆),更不要随意把宝宝带到他们陌生的环境中去。

那么就把宝宝困在家里吗?非也,困难抚养型宝宝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比起缓慢成长型宝宝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安全感支撑,仅此而已。

淅爸有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养育孩子不是学习数理化,有固定公式可以一劳永逸,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养育出报恩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