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教育焦虑症,让2.8亿中国孩子的杰出头脑被毁于疯狂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紧接着,仿佛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横空出世:《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

光看题目就可以看出:面对教育的赛场,家长们焦虑之心可谓铺满了整条跑道。

然而翻开文章,我们看到满篇的阶级跨越”、赢在起跑线”、鸡娃”……却没有真正看到身处在这样腥风血雨的教育抢跑中,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

01、教育焦虑,专属中产的忧郁症?

一个段子,流传于海淀妈妈群体中。

一个家长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1500够不够?

另一个家长回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不够。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对的巨大教育压力,然而顺义妈妈却对此嗤之以鼻:你们每周从北京的东头把孩子送到西头上一次培训班,就认为这是最大的考验了?

在顺义妈妈看来,她们处于整座城市的上东区”(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如果说海淀孩子对标的是清北复交,那么顺义孩子的触角则是直接够上了常青藤。

当海淀妈妈还在为孩子往清北奋斗而努力的时候,已经是清北毕业”的顺义妈妈们,主要的研究方向则是如何避开和其他国家高智商孩子们的竞争,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怜的国际生名额中,获得显性优势。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过得比我们这一辈好。”

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是实现阶级缓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这个渠道也有一个显著的劣势:当父母已经生存在整条食物链的上层,那么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获将不成正比。

简单来说,父母如今拥有越高的知识水平、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水平,那么孩子超越上一辈的可能就会越小。

教育焦虑就如此产生了,有人说这是中产阶级的忧郁症”,不如说这是中产阶级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机会。

真相如此残酷, 为何不背水一战?

02、天才的名额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实最开始并不想陷入精英育儿战”,但当他们逐渐发现身边同龄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两岁了还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焦虑就蔓延开来。

新闻里说:某地六岁的小姑娘,每天放学后都还要上五门课,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数学和拼玩识字等。

家长们就忙不迭报名,到处寻访名师、培训班。

新闻里说:学习少儿编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好处,也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

家长们就忙不迭上网搜索最近行情”,做好准备。

新闻里又说:某地竟然出现了婴儿早教的抬头班、爬行班。

家长们真恨不得马上生个二胎去体验一下到底是否对孩子成长有帮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个残酷竞争的环境中,很难以说家长让孩子学习的是知识”,直白一点说,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获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识”,而是资本”——可以赢在起跑线”的资本,因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败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额是有限的。顺义妈妈给各样天赋的孩子分门别类,最高级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别牛,不用复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学,不用花时间成绩就特别棒。

但是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次之则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鸡娃(给娃打鸡血),报尽可能多的培训班,做尽可能多的作业,把所有的题型都背在脑子里,以便随时调取出来。

先不说人工牛”已经过得是怎样辛苦劳累的童年,在这些家长的眼界中,如果连人工也牛”不起来,那我们至少可以培训一样特长的技能:钢琴拼命练!舞蹈拼命跳!奥数要学到拿国际奖牌!英语要学到外国人都比不过!

什么是剥夺孩子的童年,我作为老母亲岂不是付出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我为什么不喊冤?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03、竞争从胚胎开始

在育儿战中的父母们,逻辑特别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纪录片名为 《没有起跑线?》,采访了诸多在育儿道路上玩命血战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妈妈lrene因为之前的自由成长”式育儿使一岁半的大儿子去幼儿园面试失利,面临无学可上的局面,于是发誓要让二胎赢在子宫里。

当旁人提出小孩子学习这么辛苦好可怜”的时候,lrene立即反驳:你的小孩没有学校要,是不是更可怜?不识字,更可怜”。

面对上一次教育的失败”,lrene对二胎女儿非常谨慎,从6个月起开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门妈妈”们会算好怀孕的时间,因为香港很多优秀小学都喜欢招收一月宝宝”。

另一位妈妈则在培训班大战中很有心得,在她看来,学钢琴、小提琴都已经落后了,她更中意柳琴、竖琴这样的高级乐器”。

香港妈妈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学钢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学赛马的孩子做朋友。

纪录片中采访四年级的Tessa,这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女儿”,品学兼优,证书无数,会滑冰、会舞剑、会乐器,甚至在美国夏令营千人选拔中进了前50。

但是面对镜头,孩子谦虚”地说:不进步就是退步,因为别人都还在努力。

家长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的焦虑,一直处在同龄人前列的孩子不允许自己退步。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和孩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联盟”。

而这个联盟”是否稳固呢?

同样是在这部纪录片中,通过追踪这些孩子们的处境,显示在中考过后,会有出现一条明显的分水岭,有些人会开始按照父母的意愿,继续在这个苦海里浮沉。

而有些人,因为前半段跑得过于用力,相当于在一场马拉松的前半段用了短跑的速度来奔跑,对于后面的道路,已经无力前进,于是选择了放弃。

当联盟破裂,孩子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将自己推入苦海的家长?

我们不得而知。

04、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教育在阶级分层中扮演着一面巨大放大镜的角色,当它变成了避免阶层跌落的手段,牺牲孩子的童年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在如同军备一般的竞赛中,也就不难发现寒门难出贵子”的奥秘:当中层将起跑线拉高,寒门就难以为继。

当成功学的鸡汤已被时代唾弃,另一种努力就能成功论”又重现江湖:很多人觉得自己所获得的成绩、地位全由努力而来,因此孩子不能超越这样的成绩、地位,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

他们忽略了自己当初误打误撞面临的上升机遇,忽略了数十年前风起云涌的时代垂青,忽略了个人努力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们最忽略的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武器!

教育和阶级提升,是否真的有绝对关联?如果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获得资本,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否纯粹?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将自己悬在箭锋,那么这样的孩子是否会感到幸福?当孩子努力成为了天子骄子,却没有获得将阶级再度拔高的机会,会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

多年来,面对教育竞赛,一直有一种声音:赢在起跑线就能赢在终点线吗?

如果今天要我们为这句话做注解,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当我们说出永恒的这一句:我们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过得比我们这一辈好。”

所谓的好”,到底是哪个方向?

过度消费孩子的热情,剥削孩子童年的快乐,也许真能让孩子日后更为有钱有地位”,但是在这样神经时刻紧绷的疯狂竞赛下,有钱有地位”无疑跟有幸福”形成了反比。

多年以前,美国垮掉一代”的杰出代表艾伦·金斯堡在诗歌《嚎叫》中劈头写道: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此时此刻,黑云压城城欲摧,漫天硝烟下,我们也能隐隐看见,下一代最杰出的头脑即将被毁于疯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