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严厉型父母耽误孩子一生,智慧型父母选择正面管教


自古以来,中国家庭信奉严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都被奉为皋臬。我们之所以相信严厉”,是因为惩罚很有用”,它能让不良行为立即停止,使父母形成一种药到病除”错觉。然而,惩罚过后不良行为会再次出现,并不治本。甚至长期的惩罚之后,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


1. 愤恨(rensentment):"这不公平,我能不相信大人!"

2.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让我吃苦头,下回我就会让他们不好过!"

3. 反叛(rebellion):"不让我干偏要干,这样才能证明我不必非得听他们的安排。”

4. 退缩(retreat):

a. 偷偷摸摸:下次我绝对不让他们发现!”

b.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上述的四个R将会以潜意识的形式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和行为。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孩子来自我证明。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可能会演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父母本该给却一直得不到爱。

惩罚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相当荒诞的逻辑:如果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让他吃点苦头,如果让孩子不再犯错,就得让他为错误付出代价。我们坚信肉体的疼痛和语言的杀伤能让他们变得更好,这是一套多么可怕的逻辑啊!

身为父母,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故事,在你的成长路上肯定有因为犯错误受到严厉批评或者挖苦的时候吧,父母想通过让你感觉难受来激发你变得更好,能实现么?为了有点代入感,乔伊老师先引入儿时的场景,与大家分享一下:

1. 家里来客人了,内向的我努力躲避着客人的目光,我妈当着客人的面说:你咋这不懂礼数 呢,连个话都不说...

2. 从小就宅的我,很少外出野”,我爸曾对我说:整天在家窝着,一点也不像个小子!

3. 我发小小P,小时候看动画片的时候总是习惯歪着头,p爸只要看到他歪头,反手就是一巴掌扇在头上...

我敢肯定,我妈爱我,职责也是善意的,但我会发自内心的受到感召,努力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宝宝么?

我也敢肯定,我爸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开朗一点,但是我会暗下决心决定滚出卧室,告别肥宅的生活么?

小p的爸爸打他当然是为了纠正不良姿势,保护视力,可是小p能理解老爸的良苦用心,每天标准得坐在沙发上看哆啦A梦么?

显然不会,当时的尴尬和窘迫至今想起来还是会难过,因为我们感觉我们被最亲近的人嫌弃,可能那将是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伤疤了。

惩罚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父母偷懒地选择了一条捷径,追求教育目的的即时实现。但是过程之中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这里的平等是指人格的平等,尊严的平等),给予足够的尊重,更没有在管教过程中把父母的初心——对孩子的关心和爱,传递给孩子,这不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却是孩子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前提。

阿德勒所提倡的正面管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它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肉体的痛苦作为激励手段,倡导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在孩子做决定时,父母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维护孩子的尊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如何来判断教育行为是否属于正面、有效的教育呢?这里我们把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 是否和善和坚定并行?

和善意味着我们对于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坚定是指尊重我们自己,是相对娇惯而言的对于原则和底线的坚定;

2.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归属感即能感受到父母没有条件的爱,自己很重要。价值感意味着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很能干,对家庭有所贡献,有价值。

3. 是否长期有效?

比如惩罚就是短期有效,但长期有负面效果。

4. 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比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敢于承担责任等;

显然,惩罚教育不满足上述任何一条标准,充满智慧的你们,肯定会为了孩子花费时间去想出正面管教的做法。请关注正面教育联合会,乔伊老师会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为大家提供正面管教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