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给买想要的乐高就发脾气,一个心法让家长聪明对孩子说“不”

带孩子逛街早已没了年轻时一个人放松的感觉,最怕的就是孩子要这个要那个。

拒绝吧,不但伤孩子的感情,还反过来伤家长的感情。

本来一家人高高兴兴出来放松,但却为了买不买一个玩具生气,好端端的心情一下子降到冰点,特别不值得。

给买吧,孩子可能玩一下就再不玩了,浪费钱,也不值得。

我家女儿8岁,每次出门必看乐高。而且每次看了都会要,还都是大套装。

以前,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结果,要么就是不欢而散,一家人生着闷气提前驱车回家,要么为了避免生气,家长做出让步却让钱包受伤。

其实,除了生气或者内伤,还有第三种更聪明的做法,既能让家长有个喘息的机会,也不会让孩子因为被拒绝而立刻闹情绪。

这就是基于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一套优雅说不”的表达模式。

什么是DESC法

DESC,其实是基于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Describe(客观描述)、Express(表达主观意见)/Empathize(引起共鸣)、Specify(提出建议)、Choose(提供替代方案)。

以女儿纠缠要买一款最大套装并且很贵的乐高为例,价格高到超出预算不少。

以前我们的做法就是,太贵了,不买。”

现在用DESC回应我会说,这套大乐高看上去真有意思吖,不过我看盒子上写着建议13岁以上儿童,宝贝现在玩可能会有些吃力,如果花很长时间搭不完宝贝可能会着急不开心哦。妈妈是这么想的,不如我们再看看别的适合你年龄的东西,又或者宝贝再等等长大些咱们再看这款?

这种交流方式是不是可以给家长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而且又没有因为立刻拒绝孩子而引起不开心?

这样沟通,家长不会觉得似乎对孩子逆来顺受,主动权似乎都在孩子那里,一家人的情绪全凭孩子的情绪作为风向标,整天担心受怕。

DESC法不但让家长拿回作为家长的主动权,而且在孩子看来家长还很通情达理,不是一口回绝的霸权作风。

孩子感到父母有理解自己,并且把自己当作大人一样有商有量。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照顾到时,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合作精神,积极想办法,或者提出更好的方案。

DESC法的优点还在于,它不但可以被用来与孩子沟通,还可以在平时生活中面对需要拒绝他人的时候,或者职场中拒绝来自同事的不合理要求时一样可以使用。

比如,孩子学校老师有一次突然找我帮她用电脑打出所有小朋友的作文,并且很着急。

我以前有过经验,知道不可能当天完成。因为小朋友的字迹不好辨认,而且需要调整按照老师的格式来。

作为家长不好意思当面直接拒绝老师。于是我跟老师说,今天已经安排了其他事情,但是理解老师着急要也是为了孩子,那么如果我帮忙是否可以延迟2天给她,或者老师再问问其他家长。

DESC法有理有据

DESC法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能把客观描述”和主观表达”相结合。

如此一来,家长说出来的话,既可以避免冷冰冰、给孩子只是在发号施的感觉,也不会因为家长的主观表达”而显得都是家长在一言堂”,丝毫不关心孩子的感受。

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沟通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性格”情感”理性”。他还强调,自己说的话若想打动人心,这三个要素却以不可。

而DESC法正好包含了这三个要素。

D客观描述对应理性,以客观道理而非主观情感说服对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理服人。

但是另一方面,人又是感性,单纯说道理就会让人觉得不近情理,冷若冰霜。

E表达主观意见/引起共鸣对应的就是情感,让说话人显得很通情,理解对方的难处和情绪与不易。

C提供替代方案,就是家长基于对孩子的性格了解,思考后给出的其他选择方案。这样的选择方案对孩子来说不是随便敷衍,而是适合孩子的。

使用DESC法以及注意事项

在下次遇到需要拒绝孩子但是又不想伤害孩子情感的时候,可以试试这个DESC法。

首先,做到客观描述。今天一家人出来的目的是放松,没准备要买玩具。

其次,说出理解孩子喜欢,想买,认可孩子想要这件事实,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没想到孩子会想要这么贵的东西,家长真的没有准备,孩子可能只玩一次就不玩的担忧等等。

接着,家长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比如,选一个适合自己年龄的玩具。

最后,再提供一个替代方案。比如,请孩子最爱吃的冰激凌,或者是其他孩子喜欢的事物。

使用DESC法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避免摆出挑衅的姿态。因为不论是强迫孩子还是家长的态度不好,都会阻碍与孩子之间良好沟通的进行。

另外,家长要勇敢承担说不”的责任。在方法得当,态度端正的前提下勇敢说出不”,是掌握作为家长应该有的主动权、与孩子展开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家长会觉得一次一次自己的底线被孩子又向前推进,殊不知这就是因为之前不能勇敢说不所造成的。

阿德勒心理学将勇气 ”定义为克服困难的活力。如果家长勇气十足,就会敢于挑战、进行各种具有建设性的尝试,包括与孩子不同的沟通方式。

发怒,在阿德勒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以动摇和支配对方为目的。家长可能时常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发怒,但其实这样的发怒是下意识地借助怒火对孩子施加影响力。

然而发怒只能收到短暂的效果,这个相信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

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多学习、用更智慧的方法来与孩子沟通,学会聪明地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