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孩子生活习惯越来越差,自主能力越来越差,创新意识越来越弱,似乎离开父母就很难生存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结果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够恰当,抑或是管得太多了吧!
那天,当我接到单位的调令时,一下子蒙住了,虽然只是到离家30公里远的分校工作,但我还是感到不知所措。
如果我去分校上班,那女儿的生活起居怎么办?谁来照顾她呢?我每天一大早就得出门,根本无法接送孩子,中午也无法赶回家为孩子做饭。
本来,我想将女儿寄宿到亲戚家里,或让她在外面吃饭,这样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可转念一想,长期麻烦别人也不是办法,何不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呢?
女儿从出生以来,就一直笼罩在爱的光环之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她干,什么事都不用她操心,只管无忧无虑地玩。如今,她已经10岁了,是该独自面对一些事情,解决一些问题了。
正好此时是暑假,我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她。
为了让女儿尽快成长起来,我决定让她学会自己上下学。
首先,我给女儿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然后让她试着独自去学校,再从学校走回来。
刚开始,我有些不放心,悄悄地尾随其后,观察孩子过马路时的一举一动。如此反复数次,见女儿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我就慢慢地放开了手。
接着,我开始教女儿如何给闹钟定时,如何梳头,如何开门、锁门,如何使用电饭煲、天然气灶,如何温奶,如何淘米、洗菜、切菜,如何做饭,以及该放多少油、多少盐等。
我原以为孩子学这些生活常识很困难,没想到女儿的领悟力特别高,没过几天基本上都学会了。
我上班第一天也是我最担心的一天,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不停地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女儿的情况。
事实上,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那天什么状况也没有发生——女儿按时上学,按时回家,中午也没有饿着。
晚上回到家里,我将女儿搂在怀里,亲了又亲,还说了许多贴心的话。
一段时间下来,女儿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偶尔还会主动帮我做一些事情。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回家晚了,女儿竟亲手给我煮了一碗面条。尽管味道不是很好,汤有些咸,面有些软,但我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毕竟孩子懂得心疼人了。
吃着女儿煮的面,我觉得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一年后,我又调回了城里。此时我惊奇地发现,女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经历了这件事后,我突然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总是认为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事实上,只要家长止步,孩子就会进步——过多地包办或干预,只会滞碍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约束;是帮助,而不是代替;是鼓励,而不是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