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所以在不开放的时间段实行封闭化管理,不开放时间段不允许外人进入,包括家长。
考虑了很多的客观因素,也是宽松的规定了入园时间,严格的规定了不开放时间。在不开放时间段,如果来园,只能在保安室联系老师,请班级老师下来把幼儿接回班级。
上周某天,有这样一位家长,家长的身份是孩子的奶奶,来园迟到后,在保安告知需要联系老师的情况下,抱着孩子就往里面冲。被保安拦下后,情绪激动,眼神犀利,没有破口大骂,但是难听的话一句跟着一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接下来,他用食指,指点着孩子的肩,一下接一下,同时伴随着清晰的语言,看看你,都怪你,你不快点儿,奶奶一天早上多忙呢,还得给你妈做饭……”,我的思维就停留在这里,直到孩子的老师下来,奶奶忽然爽朗的笑声惊醒了我,哈哈,某某老师,某某小朋友迟到了,你看还得麻烦你来接”,寒暄着顺利地完成了交接仪式。
奶奶不老,精于打扮,看得出是一个美人,戴着眼镜,听讲话的逻辑,应该也不是一介布衣,估计也受过高等的教育,他对保安和对老师的前后态度,作为国人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让我的一瞬间特别的心疼孩子。
就来园迟到这一件事儿,如果单纯的想把它作为一个教育的契机,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有时间的概念,早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遵守规章制度,不是坏事,教育就在生活里。但是奶奶的行为让我觉得更多的是发泄自己。不能说奶奶不爱孩子,但是她数落孩子的那一瞬间,我觉得他看的不是自己的孙子,看的是儿媳妇的儿子。孩子还没有那么深的理解力,他看的是事物的表象,如果你让他讲述一下刚才的事件,除了奶奶生气了,发脾气了,他应该没有任何的印象,解读不出任何其他的东西了。
共情是心理学范畴,共情陪伴是幼儿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是,陪伴过程中共情的主体是谁?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教育结果。堤溃蚁穴,不要忽略每一个瞬间,生活中处处是教育,请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在陪伴的过程中,主观约束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孩子为主体,这样才能在陪伴的时光内,让孩子的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