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认为0-6岁的孩子有社会型敏感期,其中0-3岁是孩子和母亲和家人的关系。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爱的关系,母子/母女依恋关系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生存需求。妈妈对孩子的爱随时本能,但也有关键期,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不但影响孩子的情商,性格,还影响孩子大脑的发展,甚至他的智商的发展。
3-6岁主要是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他喜欢跟别人玩,学会了分享。
生物学对母亲对孩子这种一见钟情”的亲密关系的解释是:当孩子刚出生那关键的时期是母体的荷尔蒙最高的时候,母子母女马上的身体接触而产生亲密的感觉。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arry·Harlow)哈瑞哈楼指出:婴孩出生后第一个爱的关系是他的母亲。这种依恋关系是如此的温柔、亲密,使人觉得是一种神圣或神秘的力量,一种无法分析的本能。”
母亲和孩子之间一来一往,和谐的舞步使彼此间爱的关系悄悄地滋长,成为孩子第一个爱的关系,爱的定义,爱的理解,成为孩子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爱的关系的雏形,是他一切人际关系的源头。
孩子哭了抱还是不抱?首先要看一下孩子为什么哭呢?饿了还是尿片湿了或者肚子不舒服或者生气了或者受到惊吓了?等等……所以孩子哭了不是要不要抱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满足他的需求。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连接和调整能够平衡孩子的神经系统,当你规律或者调整孩子的神经系统时,孩子会感到积极的平衡状态,这个是孩子自信的开始。当孩子直接的清晰的知道你有能力使他消极的情绪减少或者好转,他就会因此信任你,这是安全的情感连接的基础。这种平衡能帮孩子精力集中、喜欢学习和善于探索。
依恋关系对孩子大脑的影响会塑造孩子积极的大脑还是消极的大脑。著名学者Allen Schore认为婴儿和照顾他之人的关系不但能帮助婴儿调整情绪,实际上是在协助大脑结构的成熟特别是右脑的成熟。
通常,以前我们会认为左脑比较重要,因为左脑控制语言系统,而右脑相对不那么重要,其实随之大脑扫描的技术实验发现,右脑对视觉、非语言方面的情感沟通、声调、声音和面部表情的理解非常重要。
因为孩童时期的他们只能读懂我们成人的非语言表达,比如当孩子太累了大哭时,身心疲惫的母亲越来越焦躁,很大声的说:你累了快睡觉,很大力的拍孩子,或者尖声说怎么还要抱啊,这个时候孩子理解的是肢体语言,是妈妈消极的情绪,孩子就会形成消极的大脑,一次次的印图轻则给孩子带来困惑,重则给孩子带来失调。反之母亲温柔的声音会促使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大脑里产生喜悦的生化反应,从而产生积极的大脑。
前面讲到孩子吸收性心智的时候提到0-3岁的孩子处于潜意识的吸收,孩子在婴儿期间所受的精神创伤会影响大脑多处的位置,影响孩子在紧张的情绪下情感的调剂能力。相反,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帮助减少他体内的紧张的荷尔蒙和更容易理解被人的感觉,因为他在一个爱的环境里,他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当他看到别人难过时他会有反应;反而是在被冷落、被忽略的家庭环境的孩子会对别人的难过没有感觉,甚至是会打那个难过的孩子,所以差别是很大的。
所以孩子在婴儿期间母子关系有稳固的亲密关系,等他到了幼儿时期,学前期表现更积极、更好奇和自信,和小朋友的相处更融洽,在情感的处理上更有弹性,更富有同情心。反之,在婴儿期间,母女母子俩没有一个好的情感连接基础的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艰难的多,并且在幼儿园很容易成为欺负别人或被欺负的对象。
有些母亲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提供这种亲密关系的时候,很遗憾的母亲可能永远的失去这段宝贵的经历,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与母亲的关系疏远,或者爱不起来。二胎家庭的妈妈们或许有这种体验,尤其是老大是爷爷奶奶带,老二是自己带大的,当两个孩子有同样问题时我们往往对两个孩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孩子和母亲之间不能建立这种亲密关系,那父亲或者其他的人或者幼儿园的老师一定要有一个人是孩子可以信任的、是孩子可以依靠的。要让他确信在他人生刚起步的时候是有人爱他的、关系他,他对于爱他的人很重要,从而是他确认自己很可爱,让他确定在他人生刚起步时这个世界是可爱的、可信的,他才会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是有盼望的,我们要对这样的孩子要格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