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揍和从不挨揍的孩子,20年后差距明显,家长们手下留情吧!
如今人们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教育小朋友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解了很多教育小朋友的方法,很清楚打孩子对小朋友的伤害很大,因此就从不打孩子。
不过,仍有很多家长觉得没挨过打的孩子是不会有出息的,所以依旧采用"棍棒"式的教育方式。那么这两种教育方式对小朋友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吗?其实,总是挨打的小朋友和没有挨过打的小朋友二十年以后会有非常大的不同。
网友小李跟我们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儿子今年七岁了,刚刚上小学。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小李一直跟丈夫没有达成共识。有一天,儿子犯了错误,小李知道后,赶紧问儿子是怎么回事,然后跟他讲道理。没过多一会儿,丈夫回来了,问了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把儿子打了一顿。
小李觉得丈夫很过分,就跟丈夫理论。她觉得小朋友不能打,会让孩子有阴影的。
可丈夫却说"现在不打他,他根本就不会长记性,以后还会继续做错事。"
虽然小李觉得丈夫说的也不是毫无道理,毕竟自己小时候也是经常被爸爸妈妈打,自己现在心理也挺健康的,但仍觉得打小朋友是不好的,不管怎么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小孩子都很娇惯,很有想法,心灵也都比较脆弱,这让她很纠结。
相信还有不少的家长都徘徊在打孩子和不打孩子之间,不知道该怎么选择。那么,经常被家长打和没爱过打的小朋友到底有哪些差距呢?大家一起往下看吧。
第一个,心里承受能力有很大的不同
不少家长都觉得,自己小的时候就经常会挨打,现在也没什么问题,心里也没那么脆弱。反而现在很多没挨过打的孩子会有轻生的情况。所以大家都会觉得总挨打的孩子心理素质会好一点,承受能力强一些。
但事实上,影响小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并不是挨过打的孩子心里承受能力就强,没挨过打承受能力就弱。相反,总是挨打的小朋友,虽然会因为挨打而长记性,但如果家长们没有原则的、随意打孩子,会让孩子害怕犯错误,哪怕是不小心犯了一点小错误都会担心家长会打自己。这样会让孩子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心里承受能力会非常弱。
第二个,性格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小朋友做错事的时候,如果家长只是对小朋友进行教育,不动手打的话,这样孩子的心理上虽然不会有什么阴影,性格也会依旧开朗。但是,小朋友很有可能不重视这件事,对于家长的教育根本记不到心里。可能家长刚给孩子指出了问题,小朋友转个身就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就很容易导致小朋友习惯性的不认真听其他人讲话,不会认识、总结自己的错误,也会越来越不负责任。
犯了错误就会挨打的孩子,虽然身体上会比较痛,但是确实会让小朋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会知道,做错了事情就会挨打,就会疼,所以就不会再去犯这样的错误。这样的孩子相对来说会比较乖,不过,如果家长打得过分的话,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变得软弱。
家长们要学会用惩罚来代替打骂
网友小刘跟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一天她在回家坐电梯的时候,电梯里还有一对母子,小男孩突然在电梯里小便。那位妈妈赶紧把小男孩拉住,并且对他说"你这样是不对的,是没有素质的表现。一会你先把电梯清理干净,回家以后还要写一份检查,贴在电梯里,然后跟楼里的邻居们道歉。"小刘觉得这位母亲的方式很好,不过也没觉得小男孩会愿意这样做。没想到,隔天小李真的见到电梯里有一封道歉信,并且在晚上回家的时候碰见那位妈妈带着小男孩挨家挨户地道歉。
其实这种方式是非常好的,可以让孩子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让小朋友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同时还不会伤害小朋友的内心。
那么,到底能不能打小朋友呢?
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他们是不懂是非对错的,都是由着自己的心情来。这时候如果孩子犯了一些原则上的错误,家长们可以适当地采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件事就会挨打,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但家长们一定要掌握好"度",要有原则地打。
能不能打孩子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每个小朋友的性格不同,家长们要视情况而定打不打小朋友。在小朋友做错事的时候,还是要以说教为主,耐心地引导小孩子。大家平时会打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