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到孩子有这些症状不高兴不喜欢的。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大方,外向开朗热情,我们看了也喜欢,也有面子,人见人夸,我们也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未来有希望。我想家长都是会这样的。
而胆小,磨蹭,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不好的性格,我们贴了这样的标签,我们有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不喜欢这样的行为,也不喜欢有这样行为的孩子。所以老师不喜欢,家长焦虑。
2. 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我们想想:
小朋友喜欢让自己胆小害怕吗?
小朋友胆小的时候害怕的时候她开心吗?
人的本能是不是都会向着让自己开心的方向选择呢?
小朋友是不是没有办法了不由自控的选择了胆小害怕呢?
小朋友看到老师和家长嫌弃不喜欢她的表情,听到老师和家长嫌弃不喜欢她的语言语气时,小朋友的感受如何?
3. 我们应该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胆小,害怕的呢?
孩子从出生开始一直都是这样吗?
想想我们成人,我们会无缘无故的胆小,害怕吗?
一定是有事件刺激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感受后,我们的性格才发生改变吧?
我想小朋友也是一样的。家长是不是应该细致了解小朋友每一次胆小,害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样。
小朋友从4岁开始害怕,求助于妈妈,妈妈还是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站在客观的角度为了孩子成长好的角度继续给孩子讲道理希望孩子分房睡。妈妈真的一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的感受。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很多时候辞职都是因为内心感受干得不开心吧?我们跟朋友渐行渐远也是因为内心感受不爽吧?我们大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这个呢就有点像我们常常在意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一样的,缺乏换位思考。但是朋友同事们是大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会对抗。可是小朋友呢?小朋友们表达能力有限,说不清楚。有些小朋友的爸妈连他们表达情绪的机会都不给他们。我小的时候我爸爸从来不让我们有表达想法,情绪的机会,他只在乎他的领导统治地位,都是严厉呵斥我们听命于他。现在很多家长没有这么夸张,但是也经常忽视小朋友们的情绪感受。
4. 我觉得胆小害怕的小朋友有些就是缺少安全感,缺少陪伴,缺爱。
这个爱不是衣食住行,不是带她去玩的爱,是细致细腻的共情她的感受,理解,认可她的感受。多给小朋友坚持他们想法的权利,也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是小朋友很需要的爱。我倒是觉得家长可以在这方面改善试试。
5. 说说我女儿的故事。
我和我老公都是内向,胆小的人,我女儿5岁,很外向。很多人都奇怪我跟我老公内向却养了这么一个外向的孩子。我女儿音量也很大,胆说胆问。我自己知道怎么回事。其实就是我的父母跟我女儿的父母给孩子的自由,权利的不同。我的女儿比较多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我还是比较尊重她的意愿,这样可以让她有自信,勇气,敢于提出要求。我也经常告诉她,你不说出你的感受我不知道,经常鼓励她说出她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我不想她活得委屈。我小时候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都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慢慢的,就不表达了,也不敢表达了,性格就内向了。父母呢又是高压制的,我没有自由,除了衣食住行有学上实在感受不到爸妈爱我,胆小也就小了。
我女儿曾经被幼儿园老师打击得她唱歌难听死了,我女儿不肯再唱歌,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热情的唱歌。之前我女儿很喜欢在我们面前表现一下学校教的歌,后来就不肯唱了,放电视上的儿歌让她唱她也不唱了,本来想带她上上这类兴趣班她也不愿意,那时候就发觉不对劲,就跟她聊天才发现原来在幼儿园上课的时候因为她不声音太大不用心唱唱得比较难听,然后老师很嫌恶的说她唱歌太难听,叫她别唱了,那时候女儿才4岁,幼儿园小班。这个事情她难过得就不敢再唱歌了。我发现后就告诉她她用心唱歌的时候很好听,我很喜欢听,爸爸也喜欢听。我得及时纠正我女儿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她对自己的否定。后来女儿就好了,仍然喜欢唱歌了。
还有小女孩听到音乐都会本能的跟着跳起来,但是我女儿参加了幼儿园的舞蹈兴趣班以后就肯再跳舞了,就是因为幼儿园老师上课的时候比较凶,小朋友跳错了,不听课的,老师都很凶很凶,破坏了小朋友对跳舞的兴趣。我就及时同意女儿的要求,没有继续上幼儿园的舞蹈班,钱是白扔了。小朋友们虽然小,但是他们的感知能力是正常的。现在女儿中班了,有个舞蹈兴趣班体验了以后女儿就一直要求去报名。其实她是可以有跳舞的兴趣的,但是在一个不适合的氛围内她的舞蹈兴趣会越来越弱。
我女儿在小班的时候被同学打只会哭,我一度曾经心疼担心过。那时候女儿惹我烦的时候我凶她她都害怕乖乖的。事后冷静了我就后悔了,我就经常告诉女儿,下次我凶你的时候你要告诉妈妈妈妈做错了,不应该凶你。我冷静的时候就会告诉女儿即使你做错了妈妈也应该好好跟你说话。慢慢的很多次女儿惹烦我,我凶她,她哭,害怕,但是依然会告诉我妈妈你做错了,你不应该凶我。
后来到了5岁中班的时候,我再凶女儿,女儿直接凶我了,无论我声音多么大,女儿就回敬我音量。女儿表达能力有限,没有我会数落她,她就模仿我说的话,把我说她的话倒过来说我,就是学我说话。无论我多生气不许她反驳我,她依然反驳我。虽然生气 ,我每次也作罢了。后来女儿上幼儿园,她慢慢的告诉我,她哪个小朋友都不怕了,打她的小朋友她都不怕了,要么告诉了老师,要么打回去了,她自身的勇气增强了。
也就是在养育过程中,我虽然也在犯错,但是我尽力跟女儿平等,慢慢的,女儿就接纳,适应了。女儿也就越来越勇敢,不害怕了。
我在女儿3岁的时候买了小床留着分床,到现在女儿也不肯分床,我也就随便她了,女儿性格也很独立,不会黏着我。我想分床的事还是要水到渠成吧,不能强迫。
6. 最后,我想跟这个妈妈说,多尊重孩子,多允许她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多支持她,多认可她,你的孩子会越来越勇敢,自信。关注,认可,尊重孩子的感受,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对待她。
###先分享一个故事:
姗姗,快点起床,要迟到了!”睡梦中的姗姗被妈妈叫醒,不情愿地揉了揉惺忪的眼睛,慢吞吞的起床穿衣服,接着又去刷牙洗脸。急性子的妈妈看不过去,一边催促她,一边帮她收拾好书包。接着,妈妈把早饭盛好,放到桌子上,姗姗也只是匆忙吃了几口,就拿着面包对爸爸说:爸爸,快开车送我去上学!”这样的状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于是妈妈决定想办法改掉孩子喜欢磨蹭,拖拉的习惯。有一天晚上,妈妈跟姗姗说:你明天早上早点起来,你爸爸出差了,没法开车送你去上学。”姗姗嘴上答应着,第二天,依旧不急不慢,妈妈也不催她,只是提醒她时间不早了。等姗姗到路边打车时,却发现这个点根本很难打到车。这下,姗姗慌了,只好往公交站赶,等她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半个小时了,同学们都笑称:姗姗来迟啊。”姗姗也觉得很羞愧。等到爸爸出差回来,妈妈也跟爸爸商量好,说因为爸爸工作忙,不能天天送姗姗去上学,让她自己坐公交车去学校。姗姗担心像上次那样迟到被嘲笑,再也不敢拖拉了,每天都按时起床,书包也都是在前一晚睡前就整理好。
像姗姗这样的拖拉在同龄的孩子中是很常见的,平时父母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不用他们操心,于是他们也就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他们的拖拉,某种程度上就是父母的纵容”的结果。
让孩子承担拖拉带来的不良后果,是纠正孩子拖拉行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这样的效果比父母的和催促和唠叨要有效得多。当姗姗因为爸爸不能每天送她上学而担心迟到,不得不按时起床,提前整理书包。这纠正的只是她拖拉的一个方面。妈妈还需要做的就是帮她把按时”、提前准备好物品”的行为拓展到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以上这个故事说的不是学习,但是实际上,一个拖拉的人,往往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拖拉的行为模式。
人为什么会拖延?它又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这里有一个拖延公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拖延公式:U=EV/ID
这个拖延公式”是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提出的。在这个公式中,U代表效率,指最终任务完成的程度;E代表对成功的信心,V代表对任务的愉悦程度;I是分心程度,D是多久能得到回报。U与E、V成正比,U与I、D成反比。
斯蒂尔说:这些研究说明拖延症不能仅仅归结于一个因素,它开始于不同人的不同个性以及所处的特殊的环境。”
总结了和拖延最密切的4个因素:
- 对成功信心不足
当孩子信心不足时,他的效率不高,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孩子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任务更容易拖延。
2.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当孩子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父母又额外增加了课外作业时,孩子的拖延也会明显增加。
3.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保持学习环境的安静和书桌的整洁,也会减少孩子的拖拉,因为嘈杂的环境和乱糟糟的书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而一些写作业拖拉的孩子,本身就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多动症”,孩子本身就存在注意力和行为冲动的问题。想要这些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则是难上加难,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做不到。如果弄不清楚这个问题,一味地要求和指责孩子,会让孩子很受挫。
4.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当然,想要孩子不拖拉,对于孩子的奖励也不能拖得太久。不然,当你告诉孩子,你要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整个周末的家庭作业,下学期,我会给你买个你想要玩具。孩子,大多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因为,下学期……实在太遥远!
正如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所说:如果你对成功的不确定性更大或者容易转移注意力,就可能更加容易拖延。相反的,令人愉悦的工作,更直接的回报,更大的机会,就会让你有动力完成得更快。
以下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1、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父母常常会催促孩子,提醒拖拉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孩子往往都听不进去。当孩子拖拉时,后来会因为最后期限的到来或产生的后果担心时,父母可以耐心地听他们诉说,但是不要帮他们解决问题。只有孩子自己承担了拖拉的后果后,才能吸取教训,认识到拖延的危害。
2、停止催促,多给点鼓励
当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大声的喊叫,不停地催促,结果孩子越是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慢,父母就更生气。往往会导致一些矛盾冲突,甚至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父母要求我做什么,我偏不做。
孩子很在意父母对其的评价,如果父母能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给予表扬,如:你看你做得多快!”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这些正向的反馈会使孩子在下次表现得更好。
3、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很多父母只希望看到孩子努力学习的样子,反倒会忽视学习的效率。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父母又会给予额外的任务,孩子失去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往往会以拖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争。
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不再拖延,就还给孩子属于他们的时间。孩子知道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后,就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效率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