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父母不应该监控孩子?从翻书包、随便看日记,到检查手机

1

孩子再小,也有隐私权

知乎上有一个辅导机构的老师分享了她的一位学生的故事。

学生叫西西。

小学时,西西有写日记的习惯,她每天都会把学校里发生的好玩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偷偷地藏在书桌最内侧,当成自己的独家树洞。

可有段时间,西西发现她妈妈在和她聊天的时候,话题总是有意无意的和日记的内容重合。

西西怀疑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于是就把日记本换个地方藏了起来。

第二天,西西妈闯进了西西班级,当着一众同学和老师的面,把日记内容披露得干干净净,还质问西西到底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把日记本藏起来。

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捂着嘴窃窃私语,好丢脸”好可怜”这样的话一字一句地钻进了西西的耳朵里。

西西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扒光了衣服,钉在了耻辱柱上。”

此后西西妈变本加厉,西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想以此来逃避赤裸裸地审视和控制。



这不是个例,知乎上有个专栏:被父母偷看日记怎么办?

这是一群被剥夺了隐私权的孩子在控诉。但在中国大部分的父母眼里,孩子是没有所谓的隐私权的。

他们只会认为,翻书包、看日记、查手机都只是为了想要知道你的生活、想法,都是因为爱你才会做出这种事。

真正爱孩子,就该尊重孩子的个体诉求,尊重他们的自我人格。

真正爱孩子,就该将隐私权交还孩子。

英国专家认为,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隐私,而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权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包括成年期。如果你觉得隐私对自己很重要,那么它对孩子的重要性不亚于父母。

刘墉说: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秘世界,总是提心吊胆,怕随时会有人进来,潜意识的伤害很可能影响一生。”

被剥夺隐私权的孩子,他们一生将会是一场灾难。



2

被偷窥的孩子,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大V的故事。

在他还小的时候,他妈偷看了他手机里的短信,像抓住了他的某个重大的把柄一样得意洋洋,并就着短信的内容嘲笑乃至痛骂他的单相思。

他说:妈妈眼睛里流漏出来的鄙夷的神色,像烙铁一样永远烫印在心上。”

哪怕成年后的现在,他也无法忘记那种被侵略、被偷窥的感受,经常在深夜里一身冷汗地惊醒。

这一段故事,戳中了很多网友,他们纷纷表示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翻书包、随便看日记、检查手机等这些做法无疑是在侵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而当这个施害者是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则会给孩子留下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多数成年人的不幸,都源于童年的不幸。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堪比丧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每个幼小的生命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而当他们发现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

一个迈入青春期的女孩,在日记本中写下自己对班上一位男同学的倾慕之情,其实这只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表现。但是他的妈妈偷看后对女儿进行了激烈的责骂,而且还将日记本交给了老师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她。这个女孩觉得没脸见人,最后自寻短见。

父母监控孩子、偷窥孩子,美其名曰是为了了解孩子的生活,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实则是为了掌控孩子。

被掌控的人生,又怎么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为人父母想要接近、了解孩子,这无可厚非。可是试图控制孩子,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直至推向不幸的深渊。

不管以何种名义,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被赤裸裸地审视,没有人愿意不幸福。

3

监控得来的关系,不会健康长久

中国孩子是没有人权的,除非你成年后有了跟父母抗衡的能力。”

这个知乎上的高赞评论将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到明面上来:

大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场无形的拉锯战,前半生你控制我,后半生我疏远你。

这场战争的伤害是双向性的。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不懂,他们依然秉承着你是我生的,你的一切我都有权利干涉”的强盗逻辑点燃这场战争。

他们将孩子归纳于他们的私有物品,而不是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这种捆绑式的关系是不会健康长久的。

著名影片《钢琴教师》中的女主埃里卡,从小就受到母亲严格的管理,她的信件会被母亲翻阅,她的手机会被母亲查看,甚至一些公开社交活动都需要跟母亲一起出席。在母亲极端的掌控下,埃里卡的内心渐渐扭曲,她开始以自虐的方式去宣泄内心的矛盾和愤怒,甚至动了弑母的念头。



网上有一个很可怕的发问:父母是如何将孩子养成仇人的?

原本应该充满爱与和谐的亲子关系,却因为父母的掌控欲而变得尖锐极端,充斥着愤怒和仇恨。

父母要深刻地明白,孩子并不是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具有自我意识的完整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处状态,莫过于将各自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不是将彼此捆绑在一起。

黄磊在谈论到教育女儿的方式时,曾这么说:

孩子的日记不上锁,就搁在桌上,我也不会去看,孩子的手机我也永远不看。

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这辈子父女母子一场,是不可多得的缘分和情分。父母要懂得放手和尊重,才能让这场相遇,有情有义。

4

有效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近代社会呈现出来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很多父母似乎都失去了跟孩子沟通的能力,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

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翻看日记、查阅手机等偷窥式的方法只会加剧亲子关系的冲突,阻碍亲子间的交流。

那么如何能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呢?

在这里我有几个小建议。

第一,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否定。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与自己交流,只是因为在孩子没将话说出口的时候,我们就否定了他们。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你们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其中有一个风趣却又无奈的评论:除了跟他们聊饭菜咸不咸以外,别的他们也听不进去。

疏远是双向性的,在面对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的问题时,不妨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从未认真听过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们。

第二,学会尊重,凡事多问问孩子的意见

武志红老师总结出普遍中国家庭都会出现的危机: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所以孩子会非常痛苦,甚至会摧毁父母为他决定的人生。

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少年儿童得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一方面接受不了父母的安排,一方面又觉得父母为他牺牲了很多。所以他们内心的痛苦无法宣泄出来,转而攻击自己,使自己生病。

曾经有一个喜欢陶艺的初中生,一直希望能够亲手创造一件艺术品出来。可是他的父母认为学陶艺是没有出路的,便帮他安排了另一个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孩子日渐颓丧,最终得了抑郁症。

之后父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才发现这一切是由自己不尊重孩子而造成的。等到父母允许他去学习陶艺后,孩子的抑郁症才逐渐有好转。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老灵魂,他们明白这世间的许多事,他们的一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走。父母只是引路者,在人生这条路上,凡事应该多问问孩子的选择。

第三,父母要懂得放下自己的不快乐

网上有一句扎心的话:父母骂你其实与你无关,纯粹因为他们心情不好。”

有一天,我4岁的侄女问我:小姑,我觉得我很乖了,为什么爸爸还要骂我?”

你很乖,下次看见爸爸心情不好就跑开。”

生活的压力让父母感到焦虑,所承担的负面情绪也比较大。有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不如意发泄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会因为年龄小就感受不到。相反,他们对外界情绪的敏锐度往往都要比大人高。

如果你的父母总是将情绪发泄到你身上,你还敢跟他们诉说心里话吗?

几乎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孩子会畏惧、模仿或者崇拜。而当父母经常表现出哀伤、愤怒等负面情绪时,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从而拒绝跟父母交流。

只有父母懂得控制情绪,才能为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开个好头。

爱不是一种原因,而是一个结果。

不要再将爱”纯粹地停留在一个概念上,也不要再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父母应该要多学习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建立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将爱”落到实处。


End

作者:七色鱼 微信:yy58529

简介:大三学生,喜欢文字,热衷用道理解决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