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女儿性格老实内向,上幼儿园后花了很长时间才融入班级、交到朋友。
可后来妈妈发现孩子回家后衣服上、本子上经常多出被水彩笔乱画的痕迹,就问孩子是不是被欺负了?
孩子说没有。
听她这么说,妈妈也就没在意。心想自家孩子好不容易才交到朋友,还嘱咐她把自己的玩具多带些去跟小朋友分享。
可是最近,一个跟女儿关系不错的同学带去了羽毛球,却嫌她不会打,就不带她玩。女儿伤心的回到家,在妈妈的逼问下才把这件事说出来。
这位妈妈十分担心孩子这样的包子”性格会遭到别人欺负,甚至以后产生心理阴影,有了社交障碍,从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救救孩子吧!
▲ 守规则、有贡献的孩子,能快速融入新团体
我们发现家长最关心的孩子社交问题有3点:
1.担心孩子不合群,到了新环境不能交到新朋友
2.怕孩子被欺负,甚至被霸凌
3.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看到一群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便也眼馋想加入进去,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很多父母会给孩子出主意说:你去对他们说你们好,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这种方法往往不一定管用, 对方孩子要么没反应,要么口头敷衍说可以”,但是行动上不会有任何接受新成员的表示。因为这种成人礼貌的社交方式,其实不符合孩子自然的社交规律,而且也明确给了对方孩子一个拒绝的机会。
可是却有这样巧妙的一招,可以帮一个大家都不太喜欢的孩子融入了集体。
◆◆ 场景一
几个女孩在堆沙堡,小A看见了也想一起玩,于是主动提出加入她们。
小A属于比较好动的小男生,平时有一些行为会招惹其他孩子的不满,因此几个女孩都没理他。小A转了两圈发现没人理他,干脆直接上手,还说我来教你们怎么堆沙子!”
小A贸然插入,还指手画脚,女孩们就更加烦他,双方争执起来,小A一气之下踢翻了女生辛苦堆起来的沙堡,大家不欢而散。
第二天女孩们又在堆沙子,小A心里还是很想加入,但是又怕像昨天一样弄巧成拙,就没敢上前。
这时,正巧女孩们中有人提议:要用水和沙子就更好搭。大家就开始到处找水。我看到了,就带小A买了两瓶水,让小A给女孩们送过去。
女孩们一看,都兴奋得欢呼:小A,往这儿倒一点,再到一点,还有这儿。”
就这样,小A 顺利地加入了群体,和大家一起开心得玩了起来。
孩子想加入一个群体,其实需要表现出具备2个条件:
第一,我能服从群体的既有规则和秩序,
第二,我能为群体做出贡献。
游乐场上临时组的一群孩子,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运行的小社会。
接受新成员就要打破现有的平衡,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果新成员不能做出贡献,那么小群体也不愿意接受新成员。
假如新成员还有可能破坏现有秩序,就像前面小A那样对女孩们指手画脚,就更不能容忍了。
道理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没人会直接问新成员你能不能遵守秩序呀?你能做什么贡献呢”。
没人直接问,大家只会在暗中观察。而且对于孩子,这种观察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有意识进行的,都是在下意识中进行的。因此,新成员必须通过某些行动,主动表现出来自己符合加入的条件。
也就是说,我们帮助孩子加入群体时,应该不只是鼓励他去接近小朋友,而是还要给予更具体的技巧上的帮助。
▲打回去”不可靠,朋友多的酷”小孩才不被人欺
这几年校园霸凌”成了孩子社交中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为了防止孩子被人欺负,很多家长都教孩子要打回去”。
可是打回去”就是防止孩子被霸凌的最好方法吗?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乔尔哈勃博士,是专门研究青少年欺负与被欺负问题的专家。他曾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哈勃博士11岁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遭到社区里两个小恶霸的骚扰。
因为自己从小就是一个温和的孩子,因此他每次都选择躲避。但是他父亲认为他必须反击,并买来全套拳击训练设备,教他每天练习拳击。哈勃打心眼里不愿意,但也无法忤逆父亲。
终于又有一天,两个小恶霸又来招惹他。哈勃先是本能地想逃回家,但是一转身,发现父亲正站在家门口看着他。他形容他当时那种无路可退的感觉,简直就是世界末日。
最后,他一拳打在了其中一个小恶霸的脸上。
哈勃因此重新获得自信了吗?他说他没有,相反,他说在他出拳的那个瞬间,他觉得天塌下来了。
那么,哈勃从此就不再被骚扰了吗?也没有,两个小恶霸用更恶毒的手段变本加厉地对付他。
哈勃博士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教孩子打回去,是行不通的。
包括哈勃博士在内的几乎所有专业人员都给出如下建议:
1. 不要试图教孩子直接反击。对于天性温和的孩子,逼他反击,只会让他觉得更加无助,甚至觉得自己无能,还可能遭遇霸凌者的报复,让孩子处境更加危险。
2. 畅通的亲子沟通渠道很重要,是孩子向我们及时求助的前提。畅通的亲子沟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跟孩子沟通有关冲突时,不要让孩子觉得他是失败者、很无能,而要对他来找我们求助的勇气予以肯定。
3. 重点要放在事先的预防,而不是事后的反击。
▲ 如何预防?——帮孩子成为不容易被欺负的对象。
首先我们要知道,霸凌者没有同情心,他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对方反应越痛苦、越激烈,他们反而越能获得控制别人,证明自己强大的快感。
所以那些遇到冲突时,容易激动,会产生过度情绪反应的孩子,更容易变成霸凌对象。
相反那些遇事沉着冷静的酷”小孩,天生有一种不好惹”的气质,不易成为霸凌对象。
要想锻炼孩子从小镇定从容地面对冲突,第一步就是我们大人自己,在孩子发生冲突时要做到镇定从容。
同时,容易受欺负的孩子通常朋友不多,甚至还被多数孩子排挤。霸凌者其实内心软弱,最喜欢挑落单的软柿子捏。
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护孩子不受欺凌的有效屏障。
▲巧用游戏力,帮孩子秒把敌人”变朋友
7、8岁之前的孩子之间,绝大部分的冲突都属于争吵、争抢,严重的可能会发展为打架,但是这些一般都不属于欺负”。
打架是为了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东西,比如争抢玩具,对事不对人;而欺负的目的,则是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对人不对事。
欺负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面说的霸凌”,另一类是捉弄”。
霸凌者没有同情心,如果我们遇到的是真正的霸凌,那么一定要严肃对待,大人要强制介入保护孩子。
而捉弄属于有节制的试探,捉弄者有同情心,不以对方的痛苦为乐。当他发现对方的痛苦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停止捉弄行为。
尽管我们都反复教育孩子捉弄别人是不好的,但是现实中仍然有不少孩子在大约5岁以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不同方式地捉弄过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捉弄过。比如给某人起不好听的外号,男孩喜欢揪同桌女生的辫子等等。
捉弄行为为什么普遍存在呢?
捉弄者其实是在试验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掌控他人。本质上捉弄是孩子在进行的一项力量实验,所以多数会发生在没有明显力量悬殊的同龄孩子之间。
我们需要承认:孩子之间的互动并不总是以大人倡导的友好和平”的方式进行的。
孩子之间还有另一类互动,就是相互捉弄,包括相互开玩笑、逗来逗去、打打闹闹、甚至相互恶作剧。可以说捉弄与被捉弄,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平时父母可以教育自家孩子玩闹的分寸,可当自家孩子被捉弄了,既不能让他打回去,更不能跟他说:哎呀没事,人家是跟你闹着玩的。”这种否定孩子真实情绪的话,那该怎么办呢?
我却用一个游戏就把捉弄”自己女儿的坏小子们”,变成了女儿的朋友。
◆◆ 场景二
上大班的女儿和同班男生小B在小区游乐园玩,却来了两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追着拿树枝捉弄他们,于是女儿跟同学就来找我告状。
我假装很愤怒地说:真的吗,太过分了,我去收拾他!”
两个男生见到大人来了有点紧张,但我冲男孩挤挤眼睛,然后用一种夸张的表情和语气说:听说你俩很厉害,可我才不相信呢,你们要是敢打我的屁股,那才算有本事。
女儿跟我在家常玩这种游戏,于是她马上就溜到我身后,啪地拍了我一下,我假装不知道谁打的,很吃惊地问谁打我屁股”。小B也很快加入进来,趁我转身的时候也来拍了我一下。于是我假装要去抓他俩,但总是抓不到。
游戏就这样开始了。
先前捉弄人的两个男孩在旁边也跃跃欲试的样子了,于是我故意对他俩说:我知道你们两个一定不会来打我屁股的,对吗?”
果然,两个男孩笑嘻嘻的点点头,然后也试探着轻拍了一下我的背。我转过身假装不知道谁干的,故意问两个男孩:你们看见刚才谁打我屁股了吗?他俩笑出声来,一起说没看见”。
至此,两个男孩彻底放心了,知道可以安全地跟我打闹。于是,4个孩子围着我,玩闹起来。
就这样,先前有冲突的两组孩子,现在联合在了一起,而我女儿和小B,也早就忘了刚才所谓被欺负”的事了。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得骥教育小编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