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胎政策放开以来,许多家庭都迎来了新成员,但是有一个问题,或许很多人绕不过去,老二到底跟谁姓,是父亲还是母亲?
跟父姓者认为,这是传统,有什么好商量的?虽然自己没有万贯家财,但是这是一种传承。所谓传承,就是一代代的延续。愚公移山中的那位老爷子,就是这样的思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也是他的动力。
跟母姓者认为,怀胎十月,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凭什么不能跟我姓?
目前,江浙一带许多家庭施行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女不称嫁男不叫娶,是为两家并一家。结婚前,两家商定好,如果生了两个孩子,老大跟谁姓,老二跟谁姓。
本质上讲,这种方案,还是基于姓本位”的考量。
1、姓是家族符号姓,其实是一种符号,说的更确切一点,在早期,是一个部落的标记。它产生的时间很早,完全是史前文明的东西,是由图腾演化而来。一些古老的姓,比如著名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都带有女”部首,这说明,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了。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在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氏”。它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其中,封地或采邑是最重要的一种。我们在看《东周列国志》的时候,经常被里面的人名搞糊涂,举个例子,晋国大夫士会,本姓祁,士是他的氏,随、范是他的封地,所以他又被人称为随会、范氏。
再比如,秦穆公娶了晋献公与齐姜所生的女儿伯姬(晋文公重耳的妹妹),伯姬从此改称穆姬,后来,秦穆公扶持重耳,将自己宠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在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怀嬴就成了文嬴。
所以古代的通俗做法,就是女子结婚后,姓氏从夫。这个习俗,目前在东南亚很多地区依然得以保留。
说古人,可能没感觉,下面说一个和我们切身相关的一个例子。
我们为何被称为炎黄子孙呢?
就是因为姓氏!
上古八大姓,其中排在前面两位的分别是姬、姜。为什么是它们两个呢?从姓的繁衍角度讲,这两个姓称得上是始祖了。
武王伐纣后,开始分封天下,姬姓成为国姓,它随后又繁衍出了众多其它姓。当时分封了53个姬姓诸侯国,比如鲁国、郑国、曹国、卫国......于是,鲁、郑、曹......等姓跟着诞生了。
截止目前,由姬姓直接演化过来的姓,达到了411个,而《百家姓》总数也不过504个而已。由这411个姓繁衍出来的其它姓,就更不可胜数了。
同样,姜姓也繁衍了众多姓,比如吕、崔、高、丘等,它发展了102个姓。
上古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三代祖先皆姓姬,而他们,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住在姬水边上,便以姬为姓,姜则是炎帝的姓。站在这个姓的角度上,我们全是炎黄子孙。
既然姓是一种符号”,同族之人肯定符号”相同。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看看平时的称呼,正是体现了婚姻中的男女之别。和女方有关的亲属,一般会加个表”,比如表舅、姑表姨母,和男方有关的一般直接称呼就是了,比如堂兄弟,堂”,在这里其实隐含着并列”的意思。即便是结婚的女儿,她的孩子,也被娘家人称为外甥”、外孙”。
2、姓氏对于婚姻的作用提起古代婚姻,很多人就想到表兄妹”,实际上,古代还真没有那么多表兄妹结婚。比如,那个写下千古情词《钗头凤》的陆游和唐婉,一度传闻两人是表兄妹,但是这两家确实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相反,陆游和唐婉后嫁的丈夫赵士程则存在着八竿子可能打着的亲戚关系。
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血缘关系越近,各种隐性疾病爆发的几率也就越大。关于这点,有人给出了实际案例。
中世纪的时候,欧洲贵族认为,只有贵族之间联姻才能保持其血统的高贵与纯洁,于是,这种观念支配着各国皇室不停的联姻,最后,结果都知道了,各种重症爆发,血友病、痴呆儿全来了,因为这种操作,哈布斯堡家族也走到了尽头。
欧洲人近亲繁衍,保持了很长的时间,至少在那个埃及艳后克利奥特帕拉七世就开始了。如果他们早点看到中国的《通志.氏族略》,也就不会开启这种模式了。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古人将同姓不可婚姻,列为一种伦理纲常,并且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在没有生物学的古代,前人居然提出了如此精准的结论!二是从人性心理的角度出发,避免内部损耗。
关于这个理论,古人在《晋语》里有记载: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故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同姓,畏乱灾也
比如说,同姓里有个女孩子很漂亮,族里必然有人开始惦记”,甚至会引发族内火并。其结果就是严重削弱了族群的力量,被外人乘机下手。
古代没有DNA测序技术,姓氏就成为唯一的辨识标记,同姓不婚,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做到避免近亲结婚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作为辅助手段,各家族谱,有的甚至能传承上千年,它们互相作用,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基因的纯洁性。
小结春秋战国,关于姓氏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秦赵同源。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赵氏,其实姓嬴,和秦国的嬴政是本家,其先祖嬴飞廉是黄帝五世孙伯益之后。在嬴政兼并诸侯的时候,赵国最难打,毕竟,骨子里的东西,打断骨头连着筋呢,这就是血性的遗传”。
所以,古人还提出,五服不婚的说法。
姓,可谓是古人与今人联系的纽带,或者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以叫做文化密码,密码改了,很多东西就对不上号了。说到根上,古人把姓当成了一种樊篱,或者说是护城河,河的两边皆是美景,只是这河趟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