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庭,很多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是给孩子想要的、想吃的,结果,孩子一个个年纪小小的时候,就长成了小小胖子,但是孩子的性格,却蛮横娇惯。
或许在父母自己看来,自家孩子这是可爱,但是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孩子,实在当得起熊孩子三个字。
将来孩子带着这样的性格长大、走入社会,吃亏的,永远是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美国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林文采将之称为心理营养,我认为很有道理。
甚至很多时候,心理营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生理营养。
我们看到很多家庭贫寒的孩子,求学阶段能够一马当先,回家能够帮助父母,长大能够出人头地。这很显然,就是在生理营养缺乏的成长环境中,他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
所以,养育孩子,不能只注重生理营养,而忽略心理营养,本文,就是帮助父母明白孩子需要哪些心理营养,以及如何给予孩子心理营养。

0~3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刚出生不久,他们非常脆弱,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尚且处于开始阶段,他们甚至还不能说话。
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我被无条件的接纳着。
这种无条件,不会因为自己的容貌、自己的体型、自己的智力等所有的因素所影响,你必须接纳我,仅仅是因为:我就是我。
这,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所渴望的,所能提供这种被接纳需求的,在这一阶段往往只有母亲。
很多母亲都能承担起这一职责,提供这种需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很多母亲忙于职场工作,更多的是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结果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会发现孩子和母亲并不怎么亲,反而和最初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比较亲。

0~3岁的阶段,孩子在被接纳的过程中,同时还需要一种心理营养,就是我最重要的心理营养。
这种心理营养的提供者,会被孩子认定为是自己一生的重要他人”。
所谓的重要他人,指的是对孩子人格行程和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
即在重要他人的心里,我最重要。
通常,这种重要他人的角色,是由母亲来承担的。
但是,如果由于一些原因,母亲并没有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父亲也没有及时的补位,那么孩子就会转而寻求他人,希望能够找到有人把自己看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例如老师、朋友、恋人等。这种心理营养缺失下的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来的依赖感和情感控制,会更加严苛。也会更加缺爱。
很多父母担心,这一阶段让孩子养成我最重要的心理认知,会不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
其实不必担心,孩子的成长都是阶段性的,这一阶段孩子形成我最重要的心理认知,是为了下一阶段,孩子能够大胆的探索世界、尝试独立。

4个月开始,孩子开始在生理分离之后,追求心理分离。即独立。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如果分离失败,就会导致孩子终其一生,无法实现自我独立。
现在社会那么多的巨婴,前段时间出现的二十几岁的男子因为母亲满足不了其生活而杀死母亲的案例,都在说明:这一阶段很多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吸收的多,孩子就会逐渐分离,这是一个过程,不断尝试分离,不断吸收安全感,然后再去分离。
直到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完全独立的人。
错误的做法是:母亲受到自己的情绪的影响,在心情好的时候,腻腻歪歪的宠着孩子,黏着孩子。
心情不好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玩耍,对孩子爱理不理。
这就会导致孩子经常来烦父母,因为他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必须用缠着父母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的缺失,也让孩子很难勇于去尝试分离,去尝试独立。
在分离阶段,通过心理学研究,两岁是最关键的一个年纪。
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方面想独立,一方面却又不具备彻底和妈妈分离的能力。
因此,孩子对于父母的要求会提升,既要求父母能够随时照看他,给他安全感,同时,又希望父母能给让他独立。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常喊的是妈妈,但是当妈妈去帮忙的时候,却又最喜欢说不要。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能坚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就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
温和,指的是对孩子持续的关注和关心,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阻止,态度不要带有指责、批判,而是要温和的告诉孩子,哪里错了,或者和孩子探索,以后应该怎么做。
坚持,指的是一旦孩子在做一些不当或者不安全的事情的时候,要态度坚定的制止。
温和和坚持,是必须要找到平衡点的两个技术,事实上,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温和又坚定,是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两个关键词。

4岁~5岁的孩子,开始有了我这个个体意识,他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阶段,他所急需的,是得到肯定。
在得到肯定这一方面,父亲的作用要大于母亲,因为对于父亲的崇拜,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便开始觉醒了。
这一时期,母亲在孩子的心中代表的是安全,父亲在孩子的心中,则代表着勇敢、开拓这一类精神。(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这也和父母自身的家庭地位和性格有关)。
如果父亲能够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例如你好棒!”这一类的赞美,孩子的心里,就会形成我很优秀,爸妈很喜欢我的自信。
这种自信,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且朝着父亲的这种鼓励继续努力,在强大自信心的加持下,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各种人生难题。

6~7岁的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和认知。
这时候,孩子开始进行自己的社会化过程,比如上培训班、进幼儿园等。
这也意味着孩子要和同龄人、老师等开始打交道。
他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有赖于学习和认知。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为自己找一个模范,通过观察和学习模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的第一个模范必然是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但是,如果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缺位,也就是缺失了给孩子应有的指导和关心,孩子就会转而寻求他人,例如老师等。
所以,这一阶段,父母要注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句话并非戏言。

在心理学中有一句话:所有的性格问题背后,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这句话或许有失偏颇,但绝对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孩子需要有人无条件的去爱他,接纳他,让他感觉自己很重要,让他明白生命中有人爱他。
接下来,孩子所能寻找到的安全感,让他得以无忧无虑的成长,并且开始尝试独立,因为有足够的安全感支撑,孩子可以做足够多的探索与尝试,其独立的能力和性格,也会逐渐形成。
而接下来,孩子在认知到自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阶段时,需要有肯定和赞美,来帮助孩子培育自信心。
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缺乏信心,甚至不敢说话,这明显是自信心的缺乏,因为在他的成长阶段,他缺乏肯定与赞美,他对自己的价值抱有怀疑态度。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内向、不敢积极表达自己的人,或者因此而走上另一个极端:不分场合的表现自己,以掩饰自己内向缺乏自信的事实。
最后,在孩子学习认知阶段,父母如果不能承担起良好的模范作用,孩子就会沿袭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结而言,孩子在七岁以前,如果能够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孩子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和热情去学习和探索;如果没有,他就会耗费大量的经历去寻找未曾被满足过的心理营养,或者耗费大量经历去掩饰自己这些心理营养的缺失。
心理营养的开始,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但其结束,却并非固定在七岁。
本文之所以按照年龄段划分,一方面是基于孩子的心理成长阶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加了解特定阶段的心理营养需求。
事实上,孩子的心理营养需求,在某个阶段会有主次之分,但是并没有十分清晰的年龄界限,需要根据孩子自身的一些成长和特点判定,但是基本上符合本文的年龄划分。
尤其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因为缺乏心理营养,而出现问题,并且父母认识到心理营养的重要性,这时候需要处理的,首先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即给孩子肯定、赞美和支持;其次,还有一个关系也尤为重要,那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此处篇幅有限,就不展开论述,接下来会专门有文章将父母间如何养成良好的关系。
养育优秀而子女,学习养育知识,或许我能教你的很少,但是,尽管很少的一点,若是能引起你关于养育子女的一丝思考,我也觉得的是有价值的······
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