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穿的服,用的袋子,宝宝耍的玩具,都有塑料制品。然而,有一种毒物”,在保鲜膜,塑料水杯,玩具……都出现过她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从塑料制品中释放出来,进入空气中、水中、食物中,最后进入人体,干扰宝宝的内分泌系统,可致男孩女性化”,也可引起儿童性早熟!
在介绍这种毒物之前,我们先来看最近两条新闻。
新闻1:7月15日,婴儿辅食 拉杜蓝乔 中国运营商,自爆”产品残留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并紧急下架所有产品。16日,该公司发布声明,称自查的5个批次中,2个批次超标,3个批次存在残留,并表示产品不存在安全风险。
新闻2:7月30日,深圳消费者委员会针对市场上销售的包书皮进行了检测,总共抽查了30款产品,其中有5款检测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这一化学物质或引起儿童性早熟。
看完这两条新闻,大家应该都猜到了今天的主角吧?
就是——增塑剂
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这种增塑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吧
- 增塑剂:生活中的常客 -
增塑剂,又叫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其种类多达百余种。
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可以增加塑料制品的柔韧性。
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其被广泛用于软质聚氯乙烯(PVC)薄膜、玩具、食品包装、乙烯地板、壁纸、清洁剂、指甲油、喷雾剂、洗发水、沐浴液、纺织、服装、鞋革及箱包等数百种产品中。
而其中使用最广泛、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类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又称酞酸酯,被认为是一类环境激素,对人类机体多个系统如肝脏、肾脏等均有毒害作用,尤其是对处于发育早期和分化发育敏感阶段的儿童和孕妇。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会影响人体激素系统,可引起儿童性早熟,使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形态异常,并对儿童的神经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鉴于邻苯二甲酸酯的种种毒害作用,欧盟最早于1999年公布的1999/815/EEC 指令说明,放入三岁儿童嘴中的聚氯乙烯(PVC)相关儿童玩具及相关用品中,六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不得超过0.1%的限制。
网售小黄鸭等玩具邻苯二甲酸酯超标百倍
在2005年12月27日,欧盟发布新的指令2005/84/EC要求所有玩具及育儿物品中,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DBP 及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的含量不得超过0.1%,否则不得在欧盟市场出售。自此,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开始得到各国关注,开始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限制。
- 增塑剂:无孔不入 -
那么增塑剂又是怎么从我们购买的商品中,进入我们体内的呢?
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直接接触带有增塑剂的塑料制品;
二是通过食物链。
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塑剂会慢慢从塑料制品中释放出来,进入空气、水体、土壤、底泥等环境介质。进入环境后,它却表现得十分稳定,降解周期极长,可在自然环境中存在数年。同时,增塑剂可通过食物链产生生物放大作用”,也就是经过某些途径(如水源、食物或经皮肤吸收),导致其在生物体内不断蓄积,从而达到相对较高的浓度。
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防范增塑剂呢?
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增塑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也在一些行业的法规要求中进行了限制,但无法避免有些不法厂商违规添加。
下面有几条关于防范增塑剂的建议。
防范增塑剂建议
1.购买儿童玩具时应看清儿童玩具的标识,儿童玩具的标识信息应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型号、产品标准编号、年龄范围、安全警示、安全使用方法及组装图、维护和保养、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等,毛绒布制玩具还应标明材质,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除了标识外,最重要的是查看产品的合格证”,比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ASTM认证,以及的我国的3C认证等。
2.在购买诸如水杯,一次性餐具,保鲜膜等商品时,看清商品的材质,尽量避免购买PVC材质的塑料制品。选择儿童用品时,过软的塑料制品应尽量少买。生活中也应避免用塑料制品盛放食物,因为塑料中的增塑剂很容易在油脂中溶出。
3.坚持二少二多去三毒”原则,即少加工、少食品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以及去防腐剂、去色素和去香料。另外,平时多喝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4.如果不得已需要用到塑料器皿,查看塑料器皿底部的回收代码识别塑料的类型,避免使用回收代码为3(邻苯二甲酸盐)、6(苯乙烯)和7(双酚类)的塑料。标记有b”的塑料器皿代表其由玉米制成的绿色餐具,不含有双酚A。
来源:中纺联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