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李玫瑾教授0到6岁育儿知识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教授谈育儿

一位宝妈留言问: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千万别还手!”

当妈后,每次看到校园霸凌、孩子被打的新闻,都会一阵心痛。

可是一味的忍让,会换来“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让吗?会解决问题吗?

不会的,一味无底线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

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

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李玫瑾教授关于常见育儿问题的科学建议,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01 

再苦再难

也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奶奶带,等到他上学的时候接回来;

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里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孩子会从心底里恨他妈。

为什么孩子一岁半之前的抚养,至关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可以哭闹、吃奶和睡觉,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个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赖另外的人照顾,也就是抚养人。

也就是说,只要抚养人一出现,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日复一日,因为孩子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

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

认人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谁养的,他6个月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我们叫情感,这个情感的出现,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也叫依恋。

依恋就是指孩子早期对某人的一种认准了以后接近他,与该人分离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如果早年这个孩子,他所有的快乐和母亲的声音,和母亲的相貌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个孩子往后,他不管怎样调皮,他心里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那靠什么控制呢?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02 

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

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第一个,就是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

比如说,一个3、4岁的孩子和家长闹,爸妈应该说,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是等到他十三四岁了,家长突然跟他说——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听话了,好好学习,我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了。”

孩子还会和家长闹,但他有好几种途径了——离家出走,跳楼或者其他极端行为。

这么点大的孩子,他怎么会想到“死”呢?

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他已经学会了用家长的“爱”,来威胁家长,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6岁之前说“不”,是给孩子一个最早的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

但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对他训练,什么事呢?

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小汽车。

家长说你家里那个跟这个差不多,不买了吧,孩子就开始哭闹,说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

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闹;

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所以,家长就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态——

“今天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

这时候就算孩子脑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会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难受了,给他擦一把。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以后,你要跟他说——

“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

你就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你能跟我说说吗?”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三比一”——

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他不闹了。

2、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03 

让孩子管别人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

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家长一般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其他不用管。

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

因此,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一旦他考上大学——

他就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关系,也就是自私。

所以孩子自私养成的原因,就是家里什么事都让他只管自己,别人不用管。

其实,应该让孩子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了。

可是家长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其实,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虽然饿下来确实挺难受的。

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而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更多。

让孩子去体会,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些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就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

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

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

让孩子“管别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种途径。

  04 

让孩子经历点挫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十分重要。

很多人忍受挫折的忍耐力特别弱——

其实这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如果体力训练做不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

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轰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你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好好的上来了对吧?!”

你就告诉孩子,以后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

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没事。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做。

有家长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么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岁之前你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所以,希望上述的这些“育儿经”,能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长大。

李玫瑾教授0到6岁育儿知识

0-6岁们育儿知识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亲这个阶段最好是给孩子吃奶粉比较孩子会比较容易吸收和消化所以夏天比较热亲给孩子吃奶粉要配备清火宝这样不容易上火,我觉得太子的奶粉不错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不错。

李玫瑾教授0到6岁育儿知识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现在的家长们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的重视,李玫瑾是一个深受家长们追捧的心理学专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很多,下面分享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1

1、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孩子4岁时你拒绝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滚,等他14岁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了。从哪几个方面管呢?例如克制任性,防止压力,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学会挫折等6个方面。

2、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儿子的,千万不要百依百顺,很多逆子都是宠出来的。

3、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考不考得上大学,不要紧,如果你想开店,我就给你启动资本,千万不要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4、挫折忍耐力跟意志力有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做些体力上的活,有好处。

5、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怎么办?不要把精力放在护着小的上面,而是放在大的上面。

6、孩子在1岁前,甚至是3岁以前,最好是由母亲抚养。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7、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8、心理发展有关键期,12岁以前称为依恋期,12-18岁成为青春期;依恋期需要家庭教育,青春期需要社会的参与。

9、孩子的心理阳光成长比智力重要。我宁愿我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快乐少年,也不愿他成为心理压抑的学习机器。

10、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就别指望他成年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11、4、5岁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人格教育。

12、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13、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他最容易倾诉的对象,了解孩子最好朋友的行为,也是了解孩子的.过程;如果最好朋友不太好,就问问孩子他的优缺点,表达你的意见就好。

14、让孩子参与家中大事。不管他学习什么状态,让他参与家中大事总是没有坏处的,起码表明你把他当大人对待了,他就会担起他的那一部分责任。

15、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他就会用什么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不会尊重你。

16、真正的养育过程一定是唠叨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

17、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遵循四个原则。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18、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管的时候,其实问题早就出现了。

19、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有时候话说到了就可以,不一定非要逼孩子承认错误,写保证书,逼急了孩子反而会对你不恭敬,要让青春期的孩子承认错误很难得。

20、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管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事,家长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每天放学问他在学校过的好不好,有没有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不是只问成绩。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2

专家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儿童健康心理。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北京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此表示,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专家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李玫瑾教授0到6岁育儿知识

李玫瑾:孩子6岁前的心理教育有哪些误区

有了问题再去纠正?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有征兆了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爱跟自己说话,有的孩子偷拿家长的钱,还有的孩子每天玩电脑,甚至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则是父母说两句就离家出走……谈到上面几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孩子基本都在青春期。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在孩子6岁甚至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只不过家长没有重视。
  因此,如果孩子的不良习惯显现出了行为问题,这就说明他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不良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出现偷拿东西、沉迷游戏等并不是现在才形成的问题。家庭教育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现在所做的努力都会给后面减少很多麻烦,如果当初不努力,等发现孩子有问题再矫正的话,这个精力和代价是相当大的。
 6岁后再给孩子树立正确观念?为时已晚!
  很多时候,孩子的表情、动作都带着父母的影子,因为6岁前,观念有一个特点——可以改变。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一个人是什么样,就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样。因此,在孩子6岁前,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很重要。
工作太忙,让老人带孩子?父母的陪伴更加重要
  有的人认为,孩子由老人抚养就可以了,但这里面有一些东西是属于心理层面的,举个例子,很多人坐火车时间长了,或者是路上时间长了,就会找份报纸或者是手机来看看,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光坐着就很难受。孩子也是这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也需要陪伴、互动,但我们恰恰忽略了,觉得1岁、3岁内有什么好教育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你就错了,3岁以前的教育比3到18岁重要得多。因为3岁前是情感的抚养,情感抚养的多少会决定后面的很多东西。
  ▌小孩子的话不用多回应?耐心一点,让孩子把话说完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和聆听特别重要。很多父母知道,青春期是最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因此青春期陪伴特别重要,但其实,6岁之前多陪伴孩子、多聆听孩子也很重要。
  孩子6岁之前,这些事儿建议家长要努力做!
 在孩子3岁之前,让自己成为他的依恋
  依恋就是一种一对一的情感依靠。二战时有很多孤儿,他们有的被送到养育院,有的则被送到宗教的慈善团体,这些孩子长大后大都有过寻求心理咨询的经历。心理医生在了解了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怀疑是不是早期的这些机构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但经过调查,发现没有,他们对孩子都非常好。医生们又继续研究,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团体养育孩子的时候是轮班制,每天有不同的人值班,时间一长,孩子就得不到依恋情感的满足,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产生焦虑、苦恼、烦躁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在早年埋上祸根,成年后稍稍有一点不如意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一对一的情感依恋是十分重要的。

李玫瑾育儿有哪些书籍

幽微的人性、陪孩子度过青春期、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等。提及李玫瑾教授,相信很多家长都在网上或者朋友圈看过她的关于6岁之前孩子一定要管的视频,关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做法,还有她关于人生哲学的演讲,很多家长听了,简直是醍醐灌顶,甚至有的育儿理念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真的应验了。

1、《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

2、《陪孩子度过青春期》是父母对青少年最常见的抱怨就是粗鲁以及不尊重父母。教育青少年尊重我们的最好方式,是尊重他们,尊重我们和他们的关系。

3、《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主要内容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从优越、自卑、家庭、学校和青春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孩子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言行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言语发育和社会性发展(愿不愿意和人交流、亲近)、认知等能力都会在有亲情抚养和无亲情抚养的背景下表现不同。

扩展资料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对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育儿知识大全

育儿知识大全。包括孩子的身体培养,还包括孩子的心理培养,也就是说早教。

育儿知识包括:准备怀孕,已怀孕及0-6岁的婴幼儿父母提供育儿百科、育儿宝典、育儿常识、育儿心得分享、儿童早期教育,小儿疾病查询及宝宝营养喂养等科学育儿知识。

生理上的养育其实很多了。关于心理上的培养要注意宝宝的性格培养、右脑开发、智力开发、行为教育、语言开发等等。

育儿网 http://www.zaojiaosj.com/是主要关于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有不少心得体会。现在父母都非常注意孩子的早教。早期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终生幸福,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

李玫瑾的育儿观念是否合适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osXkpFhdG2bQOm7oR0_nw

提取码: 83h5    

李玫瑾教授最成功的育儿应该就是将女儿培养成哈佛高材生,这里有李玫瑾教授的全套讲座视频,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