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怎么听,才能让孩子愿意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

01父母和孩子隔了一堵墙

在纪录片《零零后》中,正在开车的爸爸和女儿萌萌聊天说:你看那个最新的大学排名,全球100所大学,前十名里有八名在美国。”

坐在后面的萌萌一言不发,戴着耳机低头沉思,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女儿一言不发,爸爸又说:你们今天去了几个人呀?”萌萌还是不说话。自从萌萌上初一以来,就开始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爸爸接受采访时说,女儿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如果妈妈要和她聊天,她就来一句大妈闭嘴”,把妈妈堵在房门之外。

回到家的萌萌,喜欢待在自己的卧室,一个人听歌、写作业、玩手机。她自己也坦言,到了这个年纪好像不太喜欢像小时候那样黏着父母,每时每刻和父母在一起。而萌萌妈却在镜头前忍不住流了眼泪,她还是渴望女儿能像小时候那样整天嘻嘻笑笑围绕在他们身边。

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变得不爱和父母交流了。有时,父母多说了一句怎么今天放学这么晚才回来”,可能就点燃了火药桶,孩子瞬间脾气大发,吼一声我有事不行吗”,把委屈、无奈和无助留给了年纪渐长的父母。

那个小时候喜欢趴在爸爸腿上听故事的女儿,抱着妈妈不肯撒手的儿子,为什么上了中学,就和父母有了距离呢?

02 一句话让聊天就此终结

家长微信群里有一位欣欣妈半夜突然发了一句我的孩子现在根本听不进去话,还要和我对着干,每天说话不超过十句”。顿时,群里的家长们仿佛是集体失眠,都跟着抱怨起来。

我家儿子也是这样,我让他重新做一遍错题,他坚决不做,还跟我说我不懂。”

我女儿现在说的话我都听不懂了,学校发生的事不和我说,只和她的同学说,见了同学才笑,见了我们跟见了仇人似的。”

你们孩子还好啊,最起码不做什么出格的事,我家这姑娘一言不合就要跑回外婆家,或者去同学家,弄得我和她爸什么都不敢说了。”

父母三言两语的聊天中,无法掩藏他们内心的焦虑、不安和担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未成年人的很多问题是滞后问题,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发生在很早之前。

回想一下,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不愿意和我们聊天?什么时候会因为我们寥寥几句就发脾气或者沉默不语?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很容易犯的错误是:不会倾听,以命令、否定、批评草草结束谈话。

03 你是否想过孩子的真实感受?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博士在辅导年轻的父母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谁在孩子说话时第一时间想到他的感受是什么?他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

台下的父母面面相觑,因为大家都很少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比如下面的场景,很多父母一定不陌生:

孩子:妈妈,我不想和童童玩了,我不喜欢她。

妈妈:怎么能这么说?童童多好的孩子,我们都很喜欢她。肯定是你不让着她,她是客人,来了家里你要让她。

孩子沉默不语,转身就走了。

孩子:妈妈,我觉得很热,不想穿毛衣了。

妈妈:怎么可能冷,快穿上,这么冷的天别感冒。

孩子: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差点把书包落在实验室。

妈妈:看看你这记性,是不是不想回来写作业,故意丢的?

孩子:你怎么这样说!我是说差点丢了。

妈妈:我看你是最近不想学习,看你根本不在状态。

孩子生气地扭头走了。

以上三种情景中,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惑或者陈述一件事时,妈妈第一时间给予了评价,却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想和同伴玩,是否因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孩子觉得热不想穿衣服,对她来说这种热的感受是真实的;孩子差点丢了书包,本想和妈妈倾诉,却被认为故意不想写作业。

妈妈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作出否定、批评的回应,孩子的情绪自然会更加低落,久而久之,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当他觉得自己的感受被父母认可接受时,他愿意倾诉更多,说出心理真实的想法。相反,当他的感受不被父母认可接受时,他会感到困惑、痛苦和愤怒,也就不会有下一次的倾诉。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种行为或心理问题,都和父母的行为、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和孩子无法交流,孩子沉默、躲避、讨厌父母,都是从那一次没有好好说话开始的。

一次谈话变为争吵和冷战,其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并且告诉孩子你要听我的判断,我说的是对的”。

04 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更多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最希望得到的不是对方的否定、建议、讲大道理和过度的同情,而是被认同和理解。大人如此,更何况未成年的孩子呢?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呢?

第一:不要心不在焉,而是认真听他说完。

孩子放学回家和父母说今天发生的事,父母要给予孩子眼神的回应,千万不要一边玩手机,一边嘴上答应嗯,啊,我在听”。当他很开心或者情绪不佳时,父母更要坐在孩子的对面,看着他的眼睛,全神贯注的倾听。

第二:用是这样啊”代替提出建议。

比如:

孩子:妈妈,有人拿走了我的练习册。

妈妈:啊?练习册也会拿走。(不要说怎么搞的,练习册都看不住)

孩子:是啊,我上课写作业时候才发现的。

妈妈:奥,那怎么办呢?(不要给出建议说让他告诉老师之类等等)

孩子:可能是同学拿错了,我明天再问一下周围的同学。以后还是得把我的书桌收拾好,这样就不会拿错了。

妈妈:嗯,确实是。(不要说你可长点心吧,下次小心丢其他的)

我们发现,当父母不给出孩子的建议,而是告诉他自己在听,并且引导他继续说下去时,孩子就会在说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想出解决办法。

第三:说出孩子此刻的感受,而不是否定他的感觉。

孩子向父母抱怨时,希望父母这样说:

孩子:妈妈,我最喜欢的玩偶被同学弄坏了,不能唱歌了。

妈妈:是的吗?这可真是难过。(不要说怎么回事?让你不要随便给别人玩)

孩子:我特别喜欢这个玩偶呢,结果再也不发不出声音了。

妈妈:嗯,它唱歌确实好听,长的也可爱。(不要说算了没事,下次再给你买,或者这回你就长记性了)

孩子会感到自己心理的难过被妈妈理解接受了,他自己也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当父母在与孩子聊天时,注意到以上三点,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认可,那么,他会越来越喜欢和你交流,愿意和你走得更近。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必备技能。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最亲近的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