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还在温柔育儿?有些情况下,跟孩子“硬核沟通”更有效

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萌周末带孩子去泡温泉,来回往返也不算轻松。第二天一早要上学,可前一天疯玩的孩子,明显没了精力。

由于8点要上课,还得收拾、洗漱、吃早餐,送完孩子小萌还要去上班,因而不得不六点半叫孩子起床。

可孩子丝毫没有半点想起的意思,小萌在门外喊了好几遍也没有应答。

走进去一看,才发现孩子睡得满身是汗,连头发都湿了,可想而知昨天晚上的睡眠质量有多差。

感觉到妈妈进来之后,孩子蹭的一下做起来,但眼睛还紧闭着,神情也有些呆滞。

快收拾起床吧,不然就要迟到了”,小萌看孩子的样子很心疼,于是启动了温柔安抚的方式,

妈妈,我还要睡觉!”孩子脸涨得通红,很明显,继续睡觉也很不舒服,这个状态需要洗个澡才行。

那顶多再睡五分钟,然后咱们起床洗个澡行吗?”

我不要洗澡。”

那要不起床出去走走,我一会儿给老师打个电话。”

不要,不要!”孩子越听越抗拒,索性挠起脑袋来,显得很不耐烦。

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小萌已经彻底失去了主意,不知道该如何劝说,沮丧地坐到了床边。

丈夫听见后直接推门进来,用严厉霸道的语气说道:给你三个选择,要么继续睡觉,要么起床洗澡,今天在家休息,要么赶紧洗漱去上学!”

听到这里,孩子哭声大作,小萌忍不住担心,丈夫这种强硬的语气,肯定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可没想到孩子大概哭了1分钟左右就慢慢停下了,哽咽着表示要起床洗澡。

随后在洗澡的过程中,丈夫进行了一系列劝说和讲道理,孩子终于安静下来,并且承认了错误。

01为什么霸道的做法反倒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教育孩子需要同理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提倡的都是温柔的沟通方式。

可这个温柔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比如是温柔而坚定,还是温柔而给孩子选择?

经历这次失败之后,小萌百思不得其解,问我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小萌提出的一直是一种需要耗费脑力的选择,比如行吗”、要不……”等等。

当时孩子正处于不清醒的状态,思维根本不在线,这些建议对他而言是复杂且无效的,因为其中没有一个的语气是肯定的。

家长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在孩子缺乏理智之时,仍然选择用平和温柔的方式进行沟通。可结果就像以卵击石,最终只能在孩子面前败下阵来,或是陷入到死循环中。

尽管小萌丈夫的语气有些霸道,但他给出了三个简洁且语气肯定的选择,既给了孩子自由,又让他有一定边界,可控化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温柔建议比霸道命令有效?但孩子失控的这种情况要除外,亲子沟通方式,应当取决于孩子此刻的大脑进程。

02大脑进程与失控的关系

在《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中,关于人在进入失控状态时,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解答。

如果监控一个失控的人的大脑,会发现此时的状态都出现了改变。

对此,研究者提出了两个概念,即大脑的高模式进程(可控状态)以及低模式进程(失控状态)。

高模式进程,是指人在思维清晰、理智且考虑周全的情况下,进行对外界信息处理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处于自我意识清醒的一种可控状态下,能做出一种细致而合理的反应。这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相关,由于位置在大脑顶部的前方,因而也被称为高通道。

高通道状态下,思维是智慧理性且充满反省的,能考虑到行为以及相应的后果。

而低模式进程中,由于高通道被关闭,人会陷入到强烈的情绪中,容易出现一些冲动的行为,做事不计后果,常常导致人受伤。

▼回看上面的例子

对上面的例子进行一个复盘就可得知,孩子前一天玩得筋疲力尽,又没有睡饱,此时大脑的状态可想而知。

更何况,孩子的睡眠质量也堪忧,满身是汗,自然被烦躁的情绪支配着。

此时,妈妈不停在耳边说的那些要不”、好不好”,跟唐僧在耳边唠叨没什么区别,更不能指望孩子从中选择中最佳的哪一项了。

大多数情况下,都提倡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同理心,并且保证孩子的选择权,可在孩子自己处于情绪失控状态下的时候,父母倒不如霸道地给出几个简单的选择。

03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取决于不同的状态

小萌妈妈的那些语气词,在语言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叫做:缓和性语气。

这通常运用在低调处理自己所说的内容,或表达对倾听者的尊重和礼貌。

当然,如同前面所举的例子,缓和性语气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有时它过于委婉,会让人产生疑惑,甚至难以做出选择。

如果倾听者理智在线,比如孩子,这么说话是完全可以的,不仅能给他选择的权利,增强自主意识,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但在低模式进程中,孩子就完全搞不懂他应该做什么,以及妈妈希望他做什么,此时他的大脑一片混沌。

应该考虑到的是,当涉及到比较重要的表达,则要以说话者为导向”,这样才能做到一语中的、表达清晰。

需要考虑到他人感受的场合,则以聆听着为导向”,适用于平日与孩子的相处时分。

▼语言学上6种不同程度的缓和性表达:

✔命令

✔陈述

✔建议

✔询问

✔偏好

✔暗示

而且,沟通中使用的语气缓和度越高,遭到他人拒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基本原则。

从这得到的启发是,在孩子即将或是已经情绪失控时,越缓和越不确定的沟通方式,越会使情况变得糟糕。

于是,亲子之间陷入僵局,双方都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其实这种时候,应该试着将语气往上适当调一两格,如果还是没有效果的话,霸气命令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在下达命令的时候,给孩子多几个清晰的选择就可以了,这能让孩子不用怎么费脑力,就得知家长忍受的范围,以及自己最能接受的是什么。

家长不要太过高估孩子,有时他们掉入情绪的泥沼里,你不拉一把真的出不来。

何况孩子的情绪如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事后也不会太过不快。

04写在最后

教育是个复杂的命题,不是某一种方式就能一条路走到底的。常言严慈并济”、恩威并施”,就是这个道理。

跟孩子交流,有时需要委婉,有时也需要直来直去。尤其在表达指令时,一定要具体而清晰,给孩子有限的自由选择权,才不至于让温柔最终变成温顺。

如果你和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双方总是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不妨也试试霸道的选择性命令吧!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