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乱摔手机,我让两岁半儿子自己拿钱赔

小小同学最近到了特别调皮捣蛋的年龄,拿着什么东西都喜欢搞破坏。

比如把魔方,抠成一块一块的,再比如砸了爷爷的茶碗盖儿,甚至于抠了妈妈的粉饼,摔了妈妈的乳液。

乱摔手机,我让两岁半儿子自己拿钱赔

每次做错了,我都会耐心的告诉小小哪里错了,基本上不对他发脾气,甚至于语气都尽量和平时一样,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以后不这么做了,好吗?

小小同学总会,乖乖认错,乖乖道歉,但是他体内的洪荒之力爆发就总是控制不住。

我努力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和孩子平等的妈妈,但是层出不穷的问题,还是让我到了爆发的边缘。

01 孩子摔手机,我让他自己拿钱赔

这天上班,先生又给我发来微信,说是公婆给他打电话,小小砸坏了他姑妈的手机屏幕,是故意砸的,不承认错误,不道歉,还不停说就要砸姑妈手机。

我一阵头大,开始反思,为什么每次小小做错事情,我们教育他之后没有效果。

虽然有他只有2岁半左右,这个年龄段的问题,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似乎就是孩子并没有体验到犯错所带来的后果。

下班之后,我和先生商量,应该让他自己知道做错事情就要承担责任。

于是我们取了五百块现金(在这个移动支付时代,身上根本没现金),然后回去了。

到家后,我还是跟平时一样,第一件事情,抱了小小,然后亲了亲他小脸,听他跟我说话。

说完之后,我才拿过摔坏的手机,问他:今天是谁摔坏了姑妈的手机呀?”

小小:宝贝摔坏的。”

我:手机摔坏了用不起了,看不了小猪佩奇,也听不了apple song了。”

小小:手机摔坏了,听不了apple song.。妈妈修起就可以听了。”

我:可是妈妈修不好呀,这个屏幕摔碎了。怎么办呀?”

小小:叔叔修。”

我:拿出去找叔叔修,需要付钱的。宝贝摔坏的手机,是不是应该宝贝来付钱?”

小小:应该宝贝付钱。”

我:宝贝拿什么来付钱?”

小小:宝贝的压岁钱。”

(从小我们就告诉小小他是有压岁钱的,压岁钱爸爸妈妈只是帮忙保管,他有自主权利,他也明白钱的意义,可以坐摇摇,可以买衣服等等。我们平时买东西也会让他去付钱。)

屡教不改

我:好,拿压岁钱赔。” 于是我掏出取的现金,一张一张数给他,让他拿去给姑妈。

(他姑姑是不要的,但是我们告诉她,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她配合我们。)

小小接过来,拿去给姑妈,他终于意识自己的确错了,而且还需要承担后果,所以表情很严肃。

小小:姑妈,手机摔坏了,宝贝赔给姑妈。

我:宝贝做错了没?”

小小:宝贝做错了。姑妈对不起。以后不砸手机了。”

我看到了公婆和小姑震惊的眼神,要知道他们在家无论讲道理还是威逼利诱,小小都坚持不道歉而且一直表示还要砸。这么心甘情愿的认错,他们都震惊了。

其实孩子对于对错有模糊的认知,但是当他们发现做错了之后,其实没什么后果,家长只是说两句,甚至于还是笑骂的形式,孩子也就混乱了,他就会觉得这并没有做错。所以就会继续做同样的事情。例如,砸魔方和砸手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砸。

02 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

压岁钱

当孩子同一个问题不断犯错的时候,家长、老师渐渐就会给孩子打上屡教不改的标签。

小区有个孩子叫做小胖,小胖人如其名,长得壮壮的,胖乎乎的,看起来很可爱,但是小区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

因为他总是喜欢打别的小朋友,或者抢小朋友玩具,时不时闹得很凶,每当这个时候,小胖的家长总是出来赔礼道歉,也会骂小胖。

但是小胖就是改不了,同龄的小朋友也打不过他,小胖的家长也很头疼。

后来,小区里搬来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她为人和蔼,特别喜欢小区里面的孩子。

老教师在一次小胖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的冲突之后,小胖的父母又出来道歉时,制止了他们。

她说:孩子做错了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来道歉,你们的道歉,他体会不到后果,只会让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自然就没有效果。”

小胖的父母接受了老教师的建议,他们要求小胖给小朋友道歉,并且告诉小胖,如果再抢小朋友的玩具,那么小朋友可以拒绝跟他玩,然后父母也不再唠叨小胖了。

几次下来,小胖渐渐的学会该如何跟小朋友相处,并且也不再抢小朋友的玩具了。

很多所谓的熊孩子,有一部分是因为背后有了熊家长,其实还有一部分是家长包办了一切,剥夺了孩子体验后果的权利,因此才会出现孩子做事不计后果的情况。

就像有的家长不许孩子碰开水,都明白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充满好奇心,总想尝试,到出一杯开水,让孩子摸摸杯子的温度,比讲道理,惩罚威胁都管用。

03 让孩子体验后果的注意事项

压岁钱

1、后果和事件必须相关。

例如,我要求孩子自己用压岁钱赔,是因为摔碎了手机屏幕,修好需要花钱。而不是他摔碎的手机屏幕,所以我惩罚他三天不能吃零食或者面壁思过。

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目的是孩子体验后果,而不是惩罚孩子,后果过和事件要相关,否则孩子对于惩罚会出现报复或者逃避惩罚等行为。

2、必须尊重孩子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家长不可以借题发挥,对于孩子的问题应该保持理解。

孩子肯定会犯错,即便家长提醒过了,这时候不要去讥讽嘲笑孩子: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不听我的话,弄出问题了吧!”

当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会自卑或者不服气的反而越来越糟糕。

3、要预先告诉孩子后果

让孩子提前知道事情的后果,孩子去做,那么他就需要承受后果。这样孩子不会觉得很突兀,坚决执行后果,那么孩子对于体验后果的效果会更好。

就好比幼儿时期的孩子学习走路,这时候容易摔倒,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摔跤,一直抱着孩子,不让孩子体验,那么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

每个孩子都很聪明,充满了好奇心,孩子有时候犯错,有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包办了太多,让孩子失去了历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