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手足口病的前兆图片 手足口的图片症状

手足口病症状图片

看看红泡是不是中间白点,周围红圈,如果是的话再加上你上面其它症状,很可能就是了.再来注意看一下手肘和屁股会不会也长这些红点,这些地方也是容易长的地方.如果确认的话要及时治疗,尤其是口腔溃疡,小孩子会很闹的.

手足口病的前兆图片

手足口病的症壮 图片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图片

 

引起手足口

病的原因

  婴幼儿喜欢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3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
  1.常见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小儿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常见的肠道病毒中柯萨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元凶。此外柯萨奇病毒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症状

  1、一般症状表现: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吃什么药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手足口病,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
  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如果孩子口腔出现疱疹,则可采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
  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

手足口病潜伏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到5天。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的治疗

  轻症患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中药等,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复发。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胸腺肽等药物。抗感染治疗: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支持疗法:加强营养、补液。并加强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手足口病的预防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宝宝勤洗手能提防“手足口病”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的护理

  针对手足口病患儿,专家建议:手足口病如无合并症,只要及时治疗,多在一周便可痊愈。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手足疱疹部位避免摩擦、挤压,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不良洗涤液的刺激。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

手足口病的前兆图片

手足口的图片症状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是手、足、口有出疹的症状。即皮疹表现在手指、脚趾、手掌面、手背、脚掌、脚背,或者在口腔里面会有类似口腔溃疡的红疹。表现为口腔内一个一个红起来的红疹,可认为是手足口病。出现手足口病时,作为家长要护理好,因为手足口病的患者多数是5岁以内的小孩,特别是3岁以内的小孩,重症病例会较多,家长要关注小孩有没有重症倾向。大人也会出现重的症状,比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但大人会表述,会及时就医,而3岁以内的小孩往往不会表达,家长就要密切观察,具体观察事项如下:
1、持续高热,或者小孩精神状态不太好。一般持续高热不退的,美林一类的退烧药,在发烧以后,比如38.5℃以上的热度,按照个人用量使用用美林后,一般可以退2-3个小时,但是这种毒性强的手足口病毒感染,造成了重症的倾向,病症会出现持续高热,用了退热药都可能仅仅是退半度,0.5-1个小时后就会回弹,回弹回原来的体温,甚至比原来的体温还要高,同时小孩子的精神状态差,或者出现懒言,不想玩,原来很调皮、叽叽喳喳,突然不想玩,又不想讲话,逗他的时候显得很不烦躁,这个时候要注意重症倾向。发烧的时候,家长还要关注有没有手脚的冰凉。
2、神经系统方面:要注意有没有肢体抖动,有手指不自主抖动的症状。因为1岁以内的小孩,特别是半岁以内的小孩,有些时候是很自然的本能的抖动,比如受到惊吓时也会抖动的,家长要注意区别,不能一概地认为是小孩本能受到惊吓而出现的抖动,要观察他抖动的程度,及小孩子受惊吓的场景。比如我们轻轻敲一下,或者轻轻制造一点轻轻的噪音,小孩子表现出很明显的手指抖动,或者人都会弹起来的情况,加上小孩子又在持续高热,我们要注意手足口病可能是重症感染,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病变,要及时就医,在就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看到的症状告诉就诊的医生。在大医院的就诊医生,会有这方面的诊治经验,最怕的是一些个体诊所,或者是农村的地方,没有经验的医生或者他没看过手足口病,可能对这方面的诊治验缺乏经验,可能不会向家长询问其相关表现,造成漏诊会延误治疗,即很可能会延误病情,而手足口病再危重起来,真正发作时会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前兆图片

手足口病症状图片什么样的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

一、手足口病的症状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二、手足口病病因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肠道病毒EV71型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引起手足口病

三、手足口病是否严重

这个病通常不严重。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型,病情通常较轻。几乎所有病人经对症治疗后在7-10天内即可康复。手足口病的并发症不常见。

极少的感染了柯萨奇病毒A16型的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部强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另外一种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被称为EV71。它也能导致病毒性脑膜炎,但很少会引发诸如脑炎或小儿麻痹症等更严重的疾病。EV71所引发的脑炎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1997年马来西亚爆发手足口病期间就出现了致命的脑炎。

四、手足口病会传染

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的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与动物或宠物间相互传播。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至7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五、患病人群

手足口病常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患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人群,但并不是每个受感染者都会发病。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感染这些病原体因而发病,因为他们不像成年人那样可以从以往的感染中得到抗体而产生免疫。感染后只获得该类型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类型病毒的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类型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前期症状

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医院,别自己乱琢磨...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 临床特征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