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是

招聘的时候,每个职位都会有要求,这就像开车必须拿到驾照一样自然。但是为人父母”这项工作,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考察父母的教育能力,然后再允许他们自行教育子女,生育是一种本能天性,但教育孩子却不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养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马、养鱼,都先要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好吗?”

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教育子女却并非天性本能,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并能不断提升的一种技能。

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是

艾丽卡·雷斯切尔,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毕业生。她在加州大学、哈比托特儿童博物馆等学校和机构创办了广受欢迎的父母教育研讨班;撰写了大量关于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并发表于《今日心理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大西洋月刊》等诸多杂志。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是一本兼具理论教育和实操性的指南,作者将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数千对父母的实践成果相结合,用简洁明快的文字总结出了75条教育的黄金法则,帮助父母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和情绪管理能力。

这75条教育原则除了前面的理论说明,在后面都有教你这样做”的案例解析,手把手地教导父母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包括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实际生活中该如何说、如何做的范例。阅读起来非常便利,你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翻阅75条法则,迅速找到自己关心的问题内容解决方法。

下面我将从优质父母和优质教育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本书的部分内容:

一、优质父母

1、优质父母不是完美父母;

成为父母,意味着养育子女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人都会犯错,拥有父母的头衔并不意味你就必须是完美的,我们更多地是要学会为错误负责。当你发现自己对孩子作出了错误的行为,那么你有必要跟孩子道歉,道歉并不会削弱为人父母的权威,反而是一种自信、正直和有担当的表现。

2、优质父母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如果满分是10分,你会给孩子打几分?”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在参加这个调查的妈妈们打出的分数高的是8、9分,更多的却是5、6分。然而同样的问题问孩子如果满分是10分,你会给妈妈打几分?”孩子们的回答却都是10分”,甚至还有孩子说一万分。

我们总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伟大而无私,我们也总以为我们是这样做的。但事实却是我们总是能看到孩子的缺点,无论他做得多完美。我们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在他符合我们的要求,做了我们要他完成的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他不够好。

就像上面的调查结果一般,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的孩子值得10分的满分;可是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在最开始的时候父母都是满分,甚至超越满分的,成为优质父母我们需要首先意识到去找回这种孩子一般纯粹的爱。

纯粹的爱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受他本来的样子,不是因为他的性格乖巧、听话,不是因为他达到了你的标准,唯有这样那份爱才不会因为争吵、不满和抱怨逐步消耗掉。

3、优质父母懂得照顾自己,明白言传不如身教;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宋倩对英子说:你可是妈的一切啊!妈所做的都是为了你!”一个自我牺牲式的母亲跃然纸上,她为了英子放弃了工作、生活、甚至自我,但是换来的结果是什么?是母女之间的渐行渐远,是英子在压力之下喘不过气,最后发展到抑郁症、甚至跳海自杀。

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帮助你理解英子和妈妈的关系:

持续的自我照顾对良好的教育而言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自我照顾路径不仅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父母,还可以为你的孩子树立健康生活的榜样。照顾好你自己还有助于让孩子明白,他人的需求也很重要,并未孩子提供成人的榜样。如果你总是牺牲自己的需求(比如睡眠、休闲、与朋友聚会、重要活动,等等),而扑在孩子身上,孩子就可能无法学会如何平衡他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需求。

一心扑在孩子身、自我牺牲式的亲子关系反而容易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而不知感恩的人。所以,父母要明白我首先是我——一个独立的人,然后才是父母。

二、优质教育的两面性和三个关键点

第一、优质教育的两面性

1、优质教育取决于你自己、其他人(比如你的家人)以及每一时刻的教育意识,尤其是非情绪化的意识。简单说就是根据情况的不同,我们需要学会灵活地决定采取哪一种方法更合适。

2、优质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相处。比如表扬孩子,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更多地表扬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却正好相反,过多的表扬,尤其是不不够具体只针对性格和能力,即你很聪明”、你做得好”等等,反而会降低孩子的自信程度。

所以优质的教育需要时刻保持教育意识,同时将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则和教育意识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我们的教育能力,这样才不至于被某些看起来有效实际却相反的错误理论和观点误导。

今日心理学

第二、优质教育的三个关键点

1、A表示接受”(Acceptance)

接受”的核心思想是,你应该总是让你的孩子感受到(通过你的语言、行为和举止)你爱他们(尽管你不喜欢他们的某些行为和选择),因为他们是你的孩子。

比如当孩子哭闹、不听话,或者做了某一件你不同意的事情时,你有没有试过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不爱你了....”哭闹、不听话、做了某件你不同意的事这些本来只是一种行为,但是在此刻,我们将行为和孩子画起了等号。

所有这些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像是你必须听话,必须做到我要求的事,不然我就不爱你了,这相当于是用条件(孩子听话、乖巧)来换取你的爱。但实际上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父母都应当无条件地爱孩子。

教育


2、B表示界线”(Boundaries)

界限”的核心思想是,孩子需要有分寸感和界线感。在一个预期和规则既清晰又合理的家庭,孩子们最终会感受到家庭带来的安全感。

前面我们说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这个爱针对的是孩子的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行为。因为从人的本身来说无对错之分,但行为却有对错之分。针对孩子的行为设定明确而合理的界限,将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孩子拒绝自己收拾散落一地的玩具,你批评了他,但是转过头你又自己帮他收拾好了。这种行为和话语的不一致将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方式,因为你的回应或者说行为符合了孩子的预期(我拒绝收拾,你就会收拾,尽管会被你说上两句)。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设定界限,比如不收拾玩具下次就不可以再玩,然后你把玩具收到他拿不到的地方,不能因为他的吵闹而妥协;或者其他任何说好的方式,比如把没有收拾的玩具捐给其他人等等。

重点在于必须坚定地执行规则,然而态度可以是温和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温柔的坚定。怎么做呢?首先将孩子的行为(你不喜欢的)和他的人(你爱他)区分开,尽管我不理解、甚至不喜欢你的行为,可我也会永远爱你。”然后再针对事件做出回应所以,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这件事当初设定的界限是什么......”

自我牺牲

3、C表示一致性”(Consistency)

一致性意味着,说到就要做到;意味着,你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如果父母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孩子对界线的挑战就会降低到最小程度,因为孩子很快就会知道,你是言出必行的人。有了一致性,规则和界线的作用会就会大大减少。

设定了规则就要执行,如果不执行那么规则对孩子也毫无约束力,所以设定规则时要注意不要设定你无法执行的、或最终不愿意的规则和处罚。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一句诺言有千金价值,现在常被我们用来形容说话算数,极守信用,不轻易许诺。试想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你觉得一个守信用的人和三番五次不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的人,哪一个更可信?

伟大的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作者强调要成为一个优质而不是完美的父母,优质的父母是会犯错的父母,是不断学习精进的父母,虽然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优质的父母。

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