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接纳自己的童年才能更好的养育孩子,看《超越原生家庭养育》有感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因为孩子创造了让父母回看自己的童年的机会。

作为父母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道理都懂,但依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咒”促使我们走入这样的循环,却走不出来呢?

我们总有这样的时刻,每回看到孩子无辜”的小脸,心里想着要对孩子好一点,但是,当孩子挑战来了之后,不到两分钟父母又立刻打回原形。我们无不不刻觉得自己跟一个跳舞的小丑般,在严厉教育和放纵教育的来会蹦跶,最后疲惫不堪。无力感常让我们寻找一个答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才是合适的合适的教育,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

在这本《超越原生家庭养育》里可能你不会马上找到答案,但它会给你一个路径和方向。它的作者是塞西尔•大卫-威尔,集记者、作家,母亲和祖母多种角色为一身,并著有《Beguim》《Femme de》《Les pretendants》等知名小说,同时也是法国新闻周刊《Le point》的专栏作者。

书中讲到孩子是如何被父母影响,进而让父母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的是如何被对待的,这些经历促使我们的童年再次被激活,并产生自我觉察,并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是这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一直在本能的干扰着我们扮演父母的角色。

反思的动作对我们透析童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有这样才能不再拿本能作为借口,才能打破无意识的习惯循环,才能找到如何做好父母和好教育的关键。

此部分追本溯源,我们会突然明白原来我们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是有原因的,然后才有这个能力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自己的孩子。


书中有几个数据给我一定的启发,关于和伴侣的教育价值观,书里说道,:最理想的状态是父母双方应该至少有60%的想法是一致的,30%的想法能够妥协,10%的想法仍不可调和。这个比例的举例让人一目了然,给父母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标准去配合伴侣。现实中有不少父母对另一半教育孩子的方式充满了抱怨,总觉得对方是错的,这种完美的期待,也是造成家庭教育有很大分歧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客观意识到彼此的不同,并且在60%这个数字上做努力,那么和谐的家庭环境并不会太难创造。

另外在孩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章,对抚养孩子对过程家长需要付出精力可以量化为:对于刚出生的孩子,家长需要花80%的精力去照顾;而照顾3岁的孩子需要家长花60%的精力;当孩子长到12岁,家长需要花40%的金币,当孩子年满17岁,家长只需要花10%的精力。”这部分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每个阶段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比例,这个比例时刻提醒着我们,养育孩子迟早有一天是一定要放手的,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不留遗憾,那就是在孩子幼年增加有效陪伴,并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舍不得孩子而紧紧把孩子拴在手里。如果孩子在早期我们不给予足够的关爱,那么等孩子到20岁,我们就要付出更多代价去处理孩子的这些问题,而这个比例将占到我们3000%到精力。

书中还有不少精彩的部分,会让人眼前一亮,或许是这一刻或者那句话,突然让我们理解了自己的父母,接纳了自己的童年,并且和自己的过去和解了,带着这些释然情绪,能让我们更好的面对眼前自己的孩子,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