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图片 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分泌性中耳炎症状

1.耳聋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起病之前多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常伴有自听增强。如仅有部分鼓室积液,低头或躺下时听力有改善。个别病人自觉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听力下降,常常被误诊为“暴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袭,听力逐渐下降而病人说不出发病的时间。小儿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婴幼儿可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则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如果单耳患病,则长期听力下降耳不易被发现。  2.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时常有耳痛或耳胀痛,也常常是儿童患者早期惟一主诉。慢性患者多无耳痛或有时耳内隐痛,或合并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窦炎时,才出现耳痛。  3.耳内闷感 耳内胀闷感、阻塞感是成人常见症状,常用手按压耳门可获暂时的缓解。  4.耳鸣 耳鸣多为低音调、间歇性。头部运动时,中耳积液流动也可感觉耳内有水流声。

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图片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功能堵塞导致中耳负压,致使中耳鼓室渗出增多的疾病,表现为听力下降,耳痛,声音遥远,声感增强。(非常不舒服)。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声阻抗呈B型(做声阻抗也是非常不舒服)治疗就是做咽鼓管吹张就可以了。如果是由于咽鼓管有实质性病变就要手术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多见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咽鼓管:连接中耳和咽喉的通道,有调节鼓室气压的作用

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图片

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需要做的检查:
  1、耳镜检查单纯的慢性中耳炎可见鼓膜上有穿孔。大多数为中央型穿孔,即周围尚有残馀鼓膜。极少数为边缘型穿孔,即一边没有残馀鼓膜。除了观察鼓膜上的穿孔外,一定要注意有无其他的中耳炎后遗症同时存在。凹陷袋,缺气耳,鼓室硬化症,粘连性中耳炎,赡脂痛都可能产生鼓膜被洞,而以慢性中耳炎的形态共同存在。中耳黏膜也可经鼓膜券孔观察。另外,残馀鼓膜上有无慢性肉芽性鼓膜炎,外耳道是否狭人、或弯曲,也是观察的重点。
  2、听力检查早期或数度病例仅有传导性听障,严重或长期病例,则有轻度至重度之混合型听障,更严重的也可能全聋。
  3、X光检查由于多数慢性中耳炎为小儿反复中耳炎之后遗症,所以大多乳突气化不良。少数乳突气化良好的,多为鼓膜长期破洞型之中耳炎,或外伤及成人才引起的慢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图片

分泌性中耳炎,耳朵里面有积液,自己会恢复吗

可能为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粘液,浆-粘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按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一般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达8周以上者即为慢性。意见建议:可以查纯音听阈检查和声导抗测听,并且根据病情需排除鼻咽部肿瘤。明确诊断后,口服糖皮质激激素、抗生素、桃金娘油,鼻喷盐酸羟甲唑啉,可行咽鼓管吹张,如果鼓室内有积液,可行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术。

中耳炎积液怎么得的?

中耳积液是慢性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当耳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阻塞,患者的分泌物不能透过耳腔流至鼻腔排出,而是停留在中耳腔内,便形成中耳积液。

积水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积液是因为咽鼓管的堵塞引起中耳和外界压力不均衡导致耳内负压,负压后,耳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清就会渗出来到中耳内形成积液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2.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给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中耳炎,耳朵里有积液怎么办

(1)急性期不要抽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短者,可以通过麻黄素滴鼻及其他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或采用咽鼓管吹张的方法,使咽鼓管恢复通畅,鼓室积液得以从咽鼓管流出,从而避免带有损伤性的鼓膜穿刺手术。

(2)非抽不可时该抽如果耳闷耳闭严重,经滴鼻、咽鼓管吹张等方法治疗,咽鼓管依然不通,鼓室积液无法排出,这就是非抽不可的情况了。此时可行鼓膜穿刺抽液,具体方法为:成人用局部麻醉或鼓膜表面麻醉,选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如果仅进行鼓膜穿刺抽液,而不进行其它治疗,数日后鼓室积液又会产生,出现耳闷胀症状。因此,病人要服用一些开瑞坦、稀化粘素等抗过敏、消水肿药物,用1%麻黄素滴鼻,同时配合咽鼓管吹张,争取让积液从咽鼓管流出。
(3)抽液次数过多不好首次施行鼓膜穿刺术,患者可能有些害怕,但抽去鼓室积液,耳中顿时感觉舒适。如果鼓室积液的病因不除,鼓室内会反复生成积液,长期依靠鼓膜穿刺会有许多弊端,例如可能损伤鼓室内的听小骨等。如果长期治疗咽鼓管仍然不通畅的话,可以做鼓膜置管术,即在鼓膜上放置一个小通气管。以后通过此管可以让积液流出,使得中耳的传音功能恢复正常,耳中胀闷感消失

分泌性中耳炎的特征及病因病理是什么?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的性质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及时与恰当地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病以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在小儿为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目前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有: (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2)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3)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4)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5)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6)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主要是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久之中耳粘膜化生为分泌性粘膜,固有层血管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病理性粘液腺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圆形细胞浸润。至疾病的恢复期,腺体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