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朋友常电话沟通,说孩子胆小,怯生。想跟小朋友玩,又怕。问我为什么我家孩子不这样。
我家孩子话多,多动,我曾经很苦恼,因为这样的孩子比起朋友家吃了就睡的宝宝又难带多了。记得我妈说带她3年,这孩子让老太太把一辈子的话都说完了。
孩子上了幼儿园,才发现曾经让我苦恼的事儿,都变成了好事。上幼儿园是孩子自己提出的,一次也没哭过,她似乎天生没有分离焦虑症。开心极了,只是说:你们记得来接我哦!”
不到一周,就成了小红人,自豪的说:同学、老师都喜欢我!”她一度让我认为孩子都是这样的,直到最近接到朋友电话,说头疼孩子去幼儿园。我才发现我眼中的缺点”早已经成为她的闪光点”。
我们都已为人母,并不专业,也无法一瞬间察觉问题在哪儿。只好一点点聊,从怀孕开始聊到孩子上幼儿园,慢慢对比,寻找解决孩子不爱说话,怕社交的解决办法。
我怀孕时,常傻不叽叽的摸着肚子跟他说话,今天天气不错”现在妈妈带你去买菜”你睡了吗?妈妈睡不着。”今天妈妈做的饭好吃吗?”能不能不乱动,吵到妈妈睡觉了。”结果,一度很多人像看傻瓜一样看我。
孩子出生后,我更傻,总是自言自语。或许只是我比较喜欢表达我对她的爱。也或许她太调皮,从出生就不是吃饱就睡,她很闹腾,需要我的语言,互动安抚才得以安静。
当时我很羡慕我的朋友,她说孩子一般吃了就睡,醒了也不闹,躺在婴儿床安静极了。
我问你跟她说话了吗?像我这样。她笑我傻。
她家宝宝不需要哄睡,而我家睡觉,我唱儿歌中是唱的口干舌燥。
孩子四个月开口清晰的叫妈妈”。当然她根本不懂妈妈”是什么意思,只是会说。我想了很久,发现自己四个月唱的儿歌里重复最多的字眼是妈妈”。
于是,后面2个月,唱歌全是爸爸”,孩子6个月叫了爸爸”,依旧是不懂,谁是爸爸,爸爸是谁。
语言的学习,需要环境。有人问怎么能学好英语是不是我笨所以我说不好。”结果老师反问一句,美国的傻子会说英语吗?”这是个笑话,却说明环境的重要性。
母语,是不会遗忘的。刻意的去教孩子说话,不如营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孩子的领悟能力超高。
当我们相信,他们总能创造奇迹。
孩子胆小,怯生,也并非天生,后天环境影响比较重要。
如果孩子小时候睁眼看不到人,耳边没有涓涓细语,平时能见到的最多的也只有妈妈,那他如何能不怯生?他就没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自然会怕。
幼儿时没有模仿的机会,长大后父母、长辈没有教他如何社交,就把他带到陌生环境下,要求他甚至强迫他去跟小朋友玩,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很难,别说是一个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孩子需要学习的环境,孩子需要足够的安全感。
胆小的原因,即是安全感的缺失。
讲一个小细节,孩子的好奇心都很重却又不懂保护自己,我能体会为人母的胆小甚至焦虑,想护孩子周全,朋友说她的孩子,玩牙签,她怕孩子扎到自己,于是拿牙签扎孩子的手,吓孩子,从此孩子不再玩牙签。看似解决了一个危险,却埋下一个种子。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犹记孩子看我们拆快递用剪刀,某天她非要学着弄,我严厉决绝,她闹了很久,怎么解释都不行,很伤心。
那晚我很纠结,失眠。碰巧看了一档叫《变形记》的节目,里面留守儿童,5岁之间洗衣做饭喂猪,她切菜用的刀比我用的还大些。突然我觉得我错了,我在无意间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以及生存能力。
第二天一大早,我买了安全剪刀,手把手教她如何正确安全的使用剪刀,以及剪刀会带来的伤害。我告诉她:在没长大前,使用剪刀需要有大人陪同。”后来孩子做到了与我的约定,从未乱用,并总把我说的话告诉其他小朋友。
不要用我们的过度保护,伤害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捡树叶制止他,因为怕有细菌。孩子玩沙子制止他,因为怕脏。孩子玩这个卫星碰那个也危险……
我们什么没玩过?下雨天踩水,泥巴地打架,上蹿下跳,却快乐着。
什么时候变的?似乎连空气都会伤害到孩子。
我们小时候吃水果,抱着就啃,现在四五岁吃的是泥,喝的是汁。是孩子退化了,还是我们的问题?
以上是我们沟通后的反思,纯属个人意见。孩子是自己的,希望他怎样,我们就需要多引导。如何引导,则需要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