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残缺,使人们完整地看清生活

在昨天的共读里,我们回顾了金塔纳的童年时代,也深刻认识到,琼·狄迪恩认为金塔纳的悲剧,源自于作为母亲的她管束的太过严厉。

那么,接下来,再琼·狄迪恩和金塔纳之间又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东西渐渐对金塔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之后的生活中,她又遭遇了什么?

01

琼·狄迪恩一直知道,自己应该被划分到失败父母里。象征着成功父母的那些社会地位她一样都没有。最重要的是,她觉得自己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因为,现实社会再没有让孩子们,像父辈小的时候那样放肆消遣的空间。

人们对待成功的标准变了,家长们开始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管控。恨不得孩子读了大学,还要事事亲力亲为。

并且,孩子们开始面临着更多的危险。

表面上看,二战已经过去,一派和平。但有太多莫名其妙的失踪、绑架和凶案发生。让童年金塔纳感到害怕。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孩子的童年恐惧会慢慢消退。琼·狄迪恩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金塔纳总是会近乎疯狂地避免被他人抛弃”。

她只是像大部分孩子一样,在见过妈妈生病之后,害怕妈妈死去。更害怕如果爸爸死去,妈妈再生病该怎么办?

琼·狄迪恩明白了这种恐惧,就像金塔纳撤掉呼吸机时,自己心中的恐惧一样。原来所谓的近乎疯狂地避免被他人抛弃”,是真实存在的。那是害怕亲人死去的焦虑。

在翻到金塔纳读高年级的日记时,琼·狄迪恩读到了女儿对地狱的向往,这可能的想法,让她不敢深究字面后背后的深意。

也许女儿在高年级时就已经开始悲观厌世。

其实,在刚开始有厌世的苗头时,完全可以把一切扼杀在萌芽中。但是琼·狄迪恩并没有那样做。如今她后悔莫及,她在书中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

我屏蔽了他所说的‘生命恐惧’,就像屏蔽她口中对破碎男”的恐惧,是这样吗?”

在她的一生中,我是不是总是在母女之间竖起一块隔板?”

琼·狄迪恩逃避的根源,也许从内心深处并不愿意共情。这时候父母的认同和接纳很重要,孩子们应该有个没有恐惧心态控制的童年,肆意长大。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像琼·狄迪恩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孩子厌倦了生命,想要放弃?

这让我想起了,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 中的那句话: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也许,对于金塔纳来说,就是如此。

这种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如影随形,使金塔纳对生命开始厌倦,也成为她疾病的根源。

但这种事,不应该发生在金塔纳身上。

可金塔纳留给狄迪恩只有回忆,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模糊。

02

在金塔纳小时候,琼·狄迪恩为了方便照顾她,不管到哪里工作,都会带上金塔纳。金塔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喜欢酒店,能从容应对适应生和点菜,懂得了什么叫做报销”,而且有了自己的偶像:秀兰·邓波儿。

所有社会化、成人化的东西,金塔纳都飞快地感受并学习着。但是,她无法早熟到像成年人一样去处理随之而来的情绪。

金塔纳很早就知到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在这一点上,琼·狄迪恩并没有隐瞒,甚至采取开放的态度,撰写书籍或者是让金塔纳接受采访。

那些曾经遗弃过女儿的女人们接踵而来,期望能够攀附上琼·狄迪恩一家,金塔纳的生母也在其中。而且,她是在父母都不在家的时候,收到了生母的信。

金塔纳虽然已将近30岁,但还是无比慌乱地接受了她的血缘家庭。这让琼·狄迪恩无法面对。

在刚收养金塔纳时,他们曾经授权律师,如果金塔纳长大了想要寻根,相关机构要给予她最大的帮助。

当金塔纳真的与生母相认,琼·狄迪恩却无法接受。

人们都会习惯性的将事情的结果想到最糟糕,但是,当那样的结果真的到来,却依旧让人狼狈不堪。

金塔纳的生母不断的打电话告诉她,总是想跟她聊一聊当初遗弃她时的不得以。

这种困扰让金塔纳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她原本对自己的父母充满期待,见过母亲之后,还想在见见另外组建家庭的父亲。但生母这样的咄咄逼人,使她放弃了见父亲的想法。

在金塔纳心中,养父约翰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金塔纳设想过另一个妈咪”,她似乎从没有想过还有另一个父亲的存在。

03

也正因为父女情深,在约翰死后,金塔纳才会陷入诱发性昏迷”。她也许太悲伤了。

金塔纳生命最终凋零,也许就是因为失去父亲,心里一下子没了依托。

对于琼·狄迪恩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

在金塔纳逝去五年后,琼·狄迪恩终于可以想她了。她想起金塔纳不再心痛, 听到金塔纳”三个字,也终于不再流泪。

因为金塔纳已经住在她的心里。

琼·狄迪恩身边依旧放着金塔纳的旧物,这些旧物不再是心灵寄托,不再是精神支柱。它们就是金塔纳。

琼·狄迪恩将金塔纳送给她的书放在办公桌上,以便随时翻看。

其中一本《动物宝宝和妈妈》里夹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旅途中的见闻让我想起了你。”那张明信片上北极熊宝宝和妈妈,它们相依在一块浮冰之上。

浮冰很小很小,就像她与金塔纳短短三十几年的母子之缘。

另一本书是《潜水钟和蝴蝶》,这本书对金塔纳有着极端重大的意义。金塔纳十几岁的时候,曾经躺在布伦特伍德公园的起居室地上,望着窗外的粉玉兰,一心求死。

那时候,金塔纳口中呢喃的就是《潜水钟和蝴蝶》里的内容:

就让我深埋地下,就让我深埋地下。沉沉睡去。”

那书中病人的绝望和无奈,情感的压抑和悲痛刻画的细致感人。整本书就像是雷雨前的天空,更像极了蓝夜到来前的黄昏。

这本真事改编的书预言了金塔纳的悲剧,在金塔纳生命的最后,能说话,能吞咽,能摇头都是幸福的事。

琼·狄迪恩把这两本书并排放在办公桌上。

一本是残缺和死亡;一本是浮冰之上相互偎依。

一本是现在,是纽约;一本是过去,是布伦特伍德。

它们是金塔纳的焦虑、孤独、绝望与爱。它们很完美,琼·狄迪恩感同身受。唯有残缺,人们才能完整得看清生活。

把书收好后,琼·狄迪恩走进中央公园。

那里有属于金塔纳的捐款纪念牌匾,连着一个长椅。她坐下来,那牌匾上刻着她亲自为金塔纳写下的文字:

金塔纳·露·邓恩·迈克尔,1966-2005,有夏,有冬。”

金塔纳在悲伤的境遇里留得太久,最终这些悲伤带走了她。她曾经相信自己在悲伤里不会留得太久,但是最后的最后,她像她说的那样:

比如,有人死去,不要久留。”

琼·狄迪恩呢?作为母亲的她会一蹶不振吗?

我们将在下一期共读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