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心理菌创作团队 孟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译者)
日剧《坡道上的家》的豆瓣评分高达9.1分。这部剧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完全是因为剧情太过真实。全职主妇里沙子成为一场母亲杀婴案的候补陪审员。这个案件并不复杂:8个月大的女儿整日哭闹不停,母亲水穗孤立无援直至崩溃,溺死了亲生女儿。
开始,里沙子觉得这位母亲不可理喻,但是,随着陪审过程的推进,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与水穗是那么的相似:爱发脾气的女儿、甩手掌柜型的先生、帮忙却添堵的婆婆……坡道上的家看似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一旦不慎就会倾覆。
事实上,育儿过程充斥着大量重复、无规律的工作,母亲的整个生活都是混乱无序的。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母亲体验到强烈的疲惫感、匮乏的成就感。
与水穗一样,新手妈妈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宝宝的睡眠质量不高、整夜啼哭,使得母亲和婴儿都处于混乱的生活状态。问题是:当你和水穗一样遇到同样的睡渣宝宝,你应该怎么办?
《坡道上的家》的水穗因为婴儿啼哭不睡觉而崩溃,编剧给出了一个答案:
母亲需要能理解自己的人,当出现问题时母亲能被温柔以对。
对于电视剧来说,这种点到即止的答案留有思考的空间。但是,对于实际育儿来说,这样的答案太缺乏实操性了。
婴儿睡眠问题绝对是许多家长面临的头号难题。哄睡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极端案例并不少见。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网报道,一名美国妈妈为了让1岁的女儿尽快入睡,给婴儿喂了十多次海洛因导致婴儿死亡。
在成为父母之前,每个人都没有充足的上岗”培训,导致缺乏必要的育儿技能。当小婴儿攥紧拳头、把自己哭得通红通红的时候,新手妈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怎么办?怎么办?”甚至一些年轻的新手妈妈会手足无措地和宝宝一起哭。
虽然精神关爱确实能缓解母亲焦躁疲累的心情,但是,新手妈妈可能更需要布教授的专业帮助——解决宝宝的睡眠问题才是刚需的硬核知识。
你可能会好奇:布教授是谁?
布雷泽尔顿教授(1918-2018)是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是哈佛大学儿科学荣誉教授以及布朗大学儿科学与发展人类学教授。他是世界儿科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公认的重量级学者。由于他在儿科领域的杰出贡献,2013年获得了美国总统公民勋章。
他在1973年制定的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Brazelton Neonatal Assessment Scale)被誉为最全面的新生儿行为检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所写的《让宝宝睡得好》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童睡眠指南,帮助众多0-5岁孩子的家长战胜睡觉难题。
蒙台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中写道:一个强迫使儿童睡眠时间超过他自己需求的成人,就是在通过按时的力量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蒙台梭利的睡眠观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父母要顺应孩子的作息。
在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中,这种观点显得不太现实。相比之下,布雷泽尔顿教授的睡眠观更符合当今的社会,主要的是如何帮助宝宝调节自己,以适应父母的作息节律。
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宝宝的睡眠呢?总结布雷泽尔顿教授的观点,影响宝宝睡眠的因素有四种,分别是气质类型、环境、父母对待方式与年龄。
(1)气质类型
婴儿就会显现出不同的气质特点。布雷泽尔顿教授把新生儿分为活泼型、安静型和一般型。
顾名思义,活泼型婴儿精力旺盛,总是大哭大闹,睡醒立刻就哭;安静型婴儿不太活跃,动作柔和缓慢,较少哭泣;一般型则是介于活泼型和安静型之间。
当婴儿频繁惊醒哭闹的时候,父母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会认为是自己的养育方式不当。事实上,一些婴儿确实不太容易自我安抚,不能保持持续的睡眠,总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婴儿不容易哄睡,并不是父母的错。
(2)环境
新生儿有六种睡眠-觉醒状态,分别是深睡眠、浅睡眠、昏昏欲睡阶段、完全清醒状态、烦躁和哭泣。
一般而言,安静、光线昏暗的环境会帮助宝宝进入睡眠。安静的环境太过无聊,他会进入深睡眠的状态,宝宝会双眼紧闭,均匀地深呼吸。不过,噪杂单调的环境也会有助于睡眠,持续的洗衣机噪声也会让宝宝睡得更香。
(3)父母对待方式
当宝宝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大哭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父母常见的反应是冲上去,把宝宝抱起来。然后,父母就会尝试各种各样的哄睡大法。有的父母上下摇晃,把宝宝颠来颠去;有的父母频繁喂奶,给宝宝食物的安抚;有的父母把宝宝放在摇篮里,晃来晃去;有的父母尝试带宝宝出门转悠。甚至有的父母实在没有办法,开车带着宝宝出去兜风。
布雷泽尔顿教授说宝宝疯狂的状态和父母是如此匹配。”
当尝试停止的一刹那,宝宝重新醒来,开始新一轮的家庭崩溃。为了打破睡眠魔咒,父母采用更安静温和的方式帮助孩子从激烈的活动状态切换到放松的安静状态。
(4)年龄
让父母头疼的是,许多新生儿的睡眠模式是日夜颠倒的:这些小婴儿白天睡得香,晚上哇哇大哭。帕美里博士曾经绘制了0-4周婴儿与12-16周婴儿的睡眠节律图。图中白色的部分是小婴儿清醒的时间。左侧是0-4周婴儿节律图,右侧是12-16周婴儿节律图。
坏消息是0-4周婴儿的睡眠节律确实难以捉摸。好消息是到了出生后的第4周,宝宝开始进入3-4小时一轮循环的模式。12-16周婴儿的睡眠更加规律,逐渐适应了父母的昼夜节律。
父母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睡眠问题,比如黄昏闹、夜惊、噩梦等。
(1)黄昏闹
黄昏闹是指晚上5-8点,宝宝持续出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频繁踢腿的状态。宝宝的哭闹会持续数十分钟或几小时,父母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让情况好转。
布雷泽尔顿教授认为黄昏闹可能是婴儿通过哭闹释放过载的神经压力,还有研究者认为黄昏闹是由肠绞痛造成的。宝宝的消化系统不完善,吞下的空气过多而导致腹部出现胀气。
无论是哪种观点,父母可以通过安抚、拍嗝或揉肚子的方式,使宝宝安静下来。
(2)夜惊
许多父母遭遇过宝宝夜惊。夜惊通常发生在睡着后的2小时左右。宝宝突然尖叫着大哭起来,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最糟糕的一点是父母怎么安慰都无济于事。不过,如果你既不和他说话,也不安抚他,那么,宝宝有可能继续入睡。
布雷泽尔顿教授认为,预防夜惊的最好方式是午间和晚上有充足的睡眠。
(3)噩梦
噩梦的出现时间比夜惊更晚,往往出现在睡着几个小时之后。当遭遇恐怖的梦境时, 宝宝直接被吓醒而放声大哭。
在经历噩梦之后,宝宝很难入睡。与噩梦的内容相比,宝宝更难消化的是噩梦引发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抚慰。最能平复宝宝害怕情绪的莫过于父母的怀抱。你可以抱着宝宝,轻轻抚摸他的后背。
结语:睡眠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入睡困难的宝宝来说,父母的首要任务是在睡觉前帮助宝宝接受父母安抚,并逐渐学会自我安抚。也许你被宝宝的哭闹弄得疲惫不堪,不过,请记住布雷泽尔顿教授的宗旨:在睡眠问题上,永远不要给孩子压力,永远不要小题大做,永远不要越俎代庖。孩子总归会长大,睡眠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除了时间,还有耐心。
我是心理菌”——一个有态度、有情怀的头条号,很高兴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