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长整天唠叨和催促孩子,双方都烦,不如培养孩子目标感

家庭教育场景重现:

妈妈,我好无聊,我该做点啥呢?”7岁男孩小明无精打采地问妈妈。

妈妈,我能不能再看一会儿动画片啊?”6岁女孩小萌用企求的目光看着妈妈。

放下你手里的玩具,赶快去写作业,我已经说了三遍,如果你还不快去,当心我打你屁股。”8岁男孩小军惹的妈妈火起。

女儿,把手机放下吧,你是在写作业,还是在玩手机?你到底想干哪样?”12岁的小淇终于让爸爸忍不住开始唠叨了。

……

这样的家庭教育场景,相信很多妈妈或爸爸都不陌生,在你的家里也经常会出现。当看到孩子总是不反复催促就不能够麻利痛快地做事,你是不是内心特别烦躁?

事实上,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却很少深入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催促就不愿意主动做事?我该如何让孩子自觉做事呢?

今天,我就给家长朋友们讲一讲,帮助孩子找到做事目标,并自觉做事的方法。相信你肯定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吧?

一、家长习惯于唠叨和催促孩子做事,主要由这些原因所导致。

1、家长育儿观念出了问题,总是认为孩子还小。

如果是一名幼儿,找不到做事的目标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还相对较弱,但如果孩子上了小学,家长还总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得家里大人辅助去做,那你的育儿观念真就有问题了。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口语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理解能力也很不错了,家长必须要教孩子做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了,否则,你会错失培养孩子自觉做事的最佳机会。

2、家长惯性思维使然,不教孩子规律化生活方式。

有经验的家长,绝不会总让自己处于思维的惯性,孩子到什么年龄段,该培养哪些能力,始终都会按计划进行。就如按孩子年龄段去培养自主做事的意识,从幼儿园阶段就要配合老师,在家里都孩子基本生活技能,让孩子能够独立上厕所,饭前洗手,安静坐好吃饭不满地跑,看动画片时要守时,晚上按时睡觉,早晨按时起床等。如果不教孩子这些,孩子就没有自觉去做的意识,就得父母反复催促和唠叨。

3、家长自身缺乏管理学知识,不知道教孩子找到做事的目标。

所谓管教孩子,其实包括管理和教育,这是两个词的组合,管理为前提,教育跟随其后。只有先建立起管理目标,明确管理规则,才能建立起管理秩序。家长必须要清楚管理的内涵,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做事目标,让孩子建立好目标化做事的好习惯,才能够在家长的引导和鼓励之下,慢慢进入自觉做事的节奏。否则,家长即使天天唠叨和催促,孩子都建立不起内心的秩序感。

二、培养孩子做事目标感,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1、培养孩子做事目标感,必须让孩子知道是为自己做事。

如果随机问一个家长,你孩子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有几件,可能会把家长给问住,她会搬着手指头一件一件去罗列。你瞧,家长都没有做事目标感,又何来引导孩子找到目标呢?好,通过我上面的分析,你肯定知道目标感的重要性了,那就必须要教孩子明白一件事,每个人做事是给谁做?如吃饭这件事,可以问孩子:你是给自己吃还是给妈妈吃?”孩子肯定会说:给我自己吃啊。”那就告诉孩子:既然是给你自己吃,到了时间就要自觉坐到饭桌前吃饭,妈妈不会喊你。否则,你仍旧在玩儿就会没饭吃,要挨饿的。”家长可以参考类似的场景,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清楚你是给自己做事,不是给别人。

2、培养孩子做事目标感,在不断肯定与激励之下,孩子容易走向独立。

上面我说过,管理是前提,是为帮助孩子找到做事目标,让孩子知道按步骤有条理地去完成。接下来就是要不断肯定与激励孩子,让孩子围绕目标去做某一件事。如孩子到了写作业时间,妈妈对孩子讲:宝贝,你昨天到了写作业时间,就特别自觉,你主动告诉妈妈要去写作业,妈妈就特别欣慰,打心眼里高兴,我的孩子长大了,能找到目标做事了,希望你今天还像昨天一样,找到写作业目标,自觉去写作业,加油,你会干的特别漂亮!”这样的话,经常说,不就容易激励着孩子走向学习的独立吗?

3、孩子找到做事目标,更容易进入专注做事状态,减少分神现象。

一般来说,孩子只要找到做事目标,只要家长不唠叨不催促,而是给予正面的肯定与鼓励,会让孩子更加愿意自觉去做事,并且极容易进入做事的专注状态,从而减少分神现象。很多家长偏偏不知道这里的微妙,而是动不动就发现问题马上矫正,其实你这样做恰好是不断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导致孩子注意力越来越差。你唠叨的结果本身并没有好处,而自己偏又意识不到,结果就容易出现孩子写作业或做事时,只要你在旁边,孩子就心烦躁不安。

三、家长要清楚培养孩子做事目标感的基本方法,从基础抓起。

1、教孩子理解何为目标,并在生活中经常去应用。

孩子进入一年级后,在数学课上开始学习数字和计算,如果家长拥有课本知识生活化应用的意识,不妨应用在教孩子理解目标上面。如问孩子:你早晨醒来后,到上学离家走,有几件事要做啊?”孩子会说:起床、上厕所、洗漱、整理床铺、吃饭、准备上学,有6件事。”再问:这6件事哪一件可以省略掉呢?”孩子肯定会说:有5件事不能省略,整理床铺这件事妈妈可以帮我做。”你及时肯定孩子爱动脑筋后,还得矫正孩子的错误认知:不,亲爱的儿子,这6件事必须要你自己完成,因为你长大了,你不能把自己的事交给妈妈代劳啊,那样可不是爱妈妈的表现哟。”瞧,孩子就容易理想做事目标不能省了吧?

2、围绕孩子一日生活,将主要事件进行排序,并纳入生活作息时间表中。

培养孩子目标化做事的好习惯,家长需要把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区别开,否则,孩子会分不清楚主与次,如写作业中的边写边玩,就是把次要目标掺杂到主要目标写作业中去了。主要目标一般都会列入生活作息时间表里,而次要目标往往不会,这就需要家长把次要目标也列出一些选项,让孩子在休息时间内,去选择一项或几项去自主安排。就如开篇中那个对妈妈说好无聊的现象,如果妈妈把次要目标与孩子平时明确了,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孩子就不容易出现目标丢失,不知道该做什么的现象了。

3、教孩子学习管理时间,戴好腕表,养成随时关注时间的意识。

家长平时为什么总是不断唠叨与催促孩子,其实这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往往是随时会在做事前找不到目标,或者超时,把后面该做的事给耽搁了。为此,家长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孩子养成敏感的时间意识,必须要孩子学会随时关注时间。这样一来,你就必须要时间管理的工具,如孩子床头有闹钟,让闹钟去唤醒孩子,而后起床。如孩子腕上有表,随时可以依据做事目标去关注时间。如在客厅玩玩具,需要墙上有钟表,鼓励孩子关注表上时间。

四、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培养孩子做事目标感的技巧。

1、主要目标事件不轻易改变时间,坚持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

为了培养孩子养成敏感的时间意识,并进入自觉管理做事时间,家长必须要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清楚主要目标事件绝对不能延时去做,或超时完成,或者出于懒惰干脆不做。规矩可以是:1、当日事,当日毕。2、每一件必须要做的事绝不能轻易放弃,否则,下一件事就不能开始。3、如果你想偷懒不做,可以用取消吃饭或睡觉来兑换。瞧,这样的成本交换对孩子来说,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了吧?

2、次要事件给孩子选择排序的权利,提高孩子做事主动性。

对孩子们来说,经常丢失主要目标事件,最根本的原因是把注意力放在次要目标事件上面了。如写作业前玩手机、玩玩具、看课外书、看电视等,这些选项往往能带孩子乐趣,一旦入迷就停不下来,结果就导致不断延时。既然如此,家长就不妨采取两个策略:1、让孩子在休息时间里选择一项或两项次要目标事件去做。2、设定结束时间闹铃提醒。如果把这两种策略相互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当孩子发生做事消极时,需要及时停止,进行正面引导。

不管是主要目标事件,还是次要目标事件,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情绪消极的现象。如写作业过程中孩子遇到难题就会懊恼,甚至会对辅导作业的妈妈或爸爸态度极不友好。如孩子在休息时玩耍没玩够,到了该结束时间仍不想马上停止。这时家长就需要及时上停孩子正做的事,很认真地与孩子谈心,进行正面的引导,让孩子清楚这样做的坏处。其实只要家长保持温和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孩子容易听得进去,怕就怕你的生气与发火,很容易惹恼孩子与你产生情绪对立。

4、与孩子一起做事,以节奏带动孩子做事的速度。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做事过程中缺乏节奏感,总是出现磨蹭拖拉现象时,你不妨和孩子约定一下,让我们同步来做一件事,看谁做的更快更好,做得好有奖励,做不好要挨罚。你看孩子保证愿意做好,因为做好了有奖励啊。当然这里的奖励即有小小的物质奖励,又要有精神鼓励,前者为辅,后者为主。当家长用自己的节奏带动孩子做事的速度时,会让孩子做事目标更明确,做事的步骤更清晰,做事完整性更好。通过一段时间的节奏带动,会让孩子做事效率达到一个极限值,慢慢就固化下来了。

结束语

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家长朋友们是否发现原来你一直苦恼的问题,有了解决之策呢?请记住我的忠告,孩子的教育要讲智慧,做智慧父母不会劳心又劳力,反而会在培养孩子好习惯之后,让孩子慢慢走向独立做事的进程。当孩子真正独立做事了,你不就非常轻松了吗?而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一两年,你有耐心和毅力去坚持吗?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讨论!

更多教育话题,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