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都是为你好”,是最可怕的控制,父母不要再对孩子情感操纵了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母和孩子的理想关系应该是既是亲人也是朋友,但是现实状况往往不会如此,家长们期盼孩子有个光明的未来,为孩子出谋划策指定人生道路”的计划,自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实则强加干预是在挤压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

从《小欢喜》看亲子关系:我都是为你好”,是最可怕的控制

《小欢喜》中讲诉的是三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故事,从这些家长身上人们似乎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妈妈宋倩是金牌教师,对孩子的学习抓的很紧,而分数至上的宋倩对女儿的控制欲极强,给孩子的卧室开了一个玻璃窗口好监督女儿学习。甚至认为女儿就是妈妈身上的一部分,她把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同时也把自己的意志强压在孩子身上,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让这段母女关系变得愈发畸形。

当付出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当爱变成了一面为你好”的旗帜,当给予也变成了一种经济控制手段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划下一道道伤痕。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我都是为你好”,那是因为我太爱你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人人都听到过最亲近的人跟自己说这两句话。字意表面,确实能读出好意来。

但,这究竟是不是一句好话?它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用心良苦”?又或者是隐藏着你所不知甚至他也不知的情感操纵”呢?其实家庭生活中,许多为你好”,因为太爱你”都是把自己对亲人的占有欲,沾上蜂蜜,抹上奶油,以爱之名,最后达到情感操纵的目的。

什么是情感操纵?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权威专家丽莎·阿伦森·方特斯认为,一般而言,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和互相影响停留在表层意识的层次上。将情感作为武器,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他人的潜意识甚至改变对方的人格、自我认知,个性的行为,被称为情感操纵。

情感操纵的易感者包括妇女,儿童,心理脆弱容易被暗示的人。情感操纵的发起者往往是受害者生活中亲密或者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如父母、配偶,情侣,密友等等。而作为父母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能够实施”情感操纵的机会远比其他人要多得多。

丽莎·阿伦森·方特斯认为,情感操纵就像是温水煮青蛙”,表明平静但是却让孩子的幸福度越来越低,自主性受损,终日活在惶恐之中。

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情感操纵”是心理虐待的一种。

假借亲情和爱的名义约束甚至威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沿着既定轨迹前行,这种控制透过心理层面影响思想尚未独立的青少年,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重大。

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

家长对孩子的控制行为可以理解,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定程度上的参与也很有必要,但是现实存在的情况是,父母的控制欲过强,当参与慢慢变成了干预,孩子的独立人格都会受到抑制。就控制而言,心理操控和行为控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是完全不同的。

1. 行为控制

行为控制是一种偏积极的教育方式,通过行为、言语指导来引导孩子,这样的控制方式更温和也没有太强的侵略性,这样孩子内心才不会过分抵触产生逆反心理。

行为控制有其边界和底线,不会过分干扰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留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即便是再亲密的关系,过分参与都会招致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增强孩子自制力的同时也能减少孩子的负面抵触情绪。

2.心理操控

与之相比心理操控更有压迫感,属于侵入式教育的范畴,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内心抵触,心理控制一般有三种方式,爱的回收、引发内疚和权威专断。

1) 爱的回收:用父母的爱和养育之恩来胁迫”孩子,如果孩子表露出不情愿,反感的情绪,父母就会收回对孩子的关爱,言语表现比如你再不听话以后就不管你了”诸如此类。

2) 引发内疚:通过情绪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父母的失望伤心引发出孩子内心的愧疚感,从而选择顺从和妥协,比如爸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

3) 权威专断:父母在平时树立关系权威从未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按照我说的去做”,说一不二虽然便于管教,但是孩子的自主意识却早到了抑制。

研究表明: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学业、情绪、青春期等等问题,而父母如果用不恰当的方式干预会让问题加剧,心里控制和强制水平越高,不适应程度就越高,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大多由此开始。

被情感操纵的孩子会怎样

1. 变成妈宝男

现在人们提起妈宝男都是避之不及的话题,成为巨婴实非所愿,其实这和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父母过分干预孩子会让孩子缺少独立的空间,凡事靠父母,人的惰性甚至会被无限放大,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回头看看依然站在身后但是日益老去的父母,这样的 画面是不是有些过分恐怖”了呢?

顺从情感操纵下的孩子看似乖巧言听计从,但是缺乏个性”的独立人格其实也是残缺不全的,与其让孩子在严加管教下丧失未来的可能性,倒不如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风雨挫折。

2. 产生焦虑,忧郁性格等性格

新加坡大学的六位学者研究追踪了约300位小孩与他们的家长。这个研究显示,当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与干预越高时,小孩越容易出现过度自我批判、焦虑症状、以及忧郁倾向。

这个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孩子不良型完美主义”的原因。

不良型完美主义”表现为过度沉浸于自我批判,担忧别人的看法,新加坡大学教授Ryan Hong经过研究后认为家长的介入是预测孩子自我批判程度的主因。

当家长高度介入孩子生活时,给孩子传递的信息中多是不管如何做,你总是不够好”。久而久之孩子信心缺乏,害怕犯错,一旦有做错事就会出现过度评判的心理,而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更加严重。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3、 过多的干预导致孩子不自立

独立性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就要意识到这一点,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基础上有意识培养。现在很多孩子在家中大小事都有父母长辈照料,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丝毫不为过,给孩子提供便利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减少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百害无一利。因此干预要有限度,作为成年人要分清哪些事是可以让孩子独立面对、解决的。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让孩子更好地摆脱依赖性。

4、 过多的干预导致孩子处事没有原则

孩子慢慢长大会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们的社交属性会慢慢成熟,而这时候家长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过分干预,发现孩子走偏的时候又要适当引导,掌握那个度才是最重要的。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就不该强行干预,不可以和谁谁谁玩”,类似的话是不是很熟悉呢?孩子在建立自己朋友圈的时候也是社交属性发展的过程,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会让孩子在今后深受影响并丧失了自己的原则。

5、过多的关注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是家中宝,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还是占据大多数,不光是父母关注,甚至是上一辈的长辈也会无尽宠溺。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往往很高,各种需求张口都能得到满足,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性格上出了问题未来少不了吃亏。因此家长在教育中不能一味地满足需求,也要让孩子知道收获是需要付出的。

为什么家长喜欢用情感操纵孩子?

1. 根源:病态共生

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病态共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过:所谓病态共生,说的是母婴共生期是0-6个月,这是正常的,之后就是病态共生;6-36个月就是分离阶段,或者叫个性化期;孩子3岁之后,就开始形成独立人格,父母应当逐渐放手。

以爱的名义强加约束甚至让人难以适从,听着夸张但是不少家庭确实如此。

病态共生的关系看似亲密,但实则是对孩子的独立人格培养强加束缚,失去了在挫折中长大的空间,也会给未来的祸患埋下种子。

2. 提高自己的权威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希望能够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让孩子信服,因此会通过情感上的影响让自己的形象刻画在孩子脑海中,这样的方式多有强压的意味,在相处中孩子也会感受到更多压迫感。很多虎爸虎妈都奉行这一套,殊不知从心理上孩子也在慢慢和家长变得疏远,冷漠。

3. 满足自己的目的

操控孩子也许是以爱为出发点,但是有的家长会把自己的意愿也强加在孩子身上,其实这也是自私的表现。好成绩、名校,也许这些都是自己过去不曾实现的遗憾,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期盼中忘了初衷,孩子的成绩反倒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这样的父母实在不应该。

如何避免自己用情感操纵孩子?

1.给孩子好的家庭氛围

著名的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海灵格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爱的序位”的观点。即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才是亲子关系,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

所以不管家庭构成如何,孩子虽然重要但是不要把孩子当做地球的中心,自己心会累,孩子也会压力颇大,能够给双方留下一定的空间,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孩子才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2. 退出,要给予界限”的爱

《小别离》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走向别离。

所谓有界限的爱其实就是适度原则,把握尺度,给孩子的成长以指导也是家长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3.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打破沟通的障碍,让孩子更愿意在敞开内心和家长沟通。家长要做的是引导为主,在这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来引导显得更有说服力,不要尝试以自我意志强加,有个性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总结:为了孩子好而施加的控制就像是披上了伪装的枷锁,与其做个控制型家长,不如换一种方式,以支持自主来引导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经历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被击倒。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