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
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熊孩子们闯祸的社会新闻一件接着一件。有把同学扔下楼造成人身伤害的,有把鞭炮放到别人车里把车烧毁的,有把老鼠药当成零食分给同学吃的。更不要说那些没有造成大伤亡的小祸。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孩子儿时因顽皮触电导致双手截肢,长大后学会以脚代手,练习到能用脚写字绣花。故事是非常励志的,但是她是愿意挨揍留下童年阴影,还是喜欢报道那样自强不息?所以,小惩才能大诫。那孩子需要打吗?
S的爸爸发现S玩手机游戏,一怒之下打伤了孩子的眼睛,导致休学15天,期末考试不能参加只能补考。而S本就是全班最后一名。
W的妈妈发现W期末成绩明显下降,妈妈暑假辞职专心带娃。结果两个人天天打架,在一次争执的时候W把尺子反弾到妈妈的眼角,导致妈妈眼充血,一个月后才好。
Y的妈妈只要Y写作业没有按时间写完,就会打他。Y几乎每天都要被妈妈打一顿。后来作业虽然写得快了,但为了应付妈妈,一顿乱写,没有质量只有数量。
这些都是身边朋友的真实案例。作为父母,我们都想自己孩子好,但要如何好,不能以我们自己主观意识为主的,打孩子体罚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且心服口服,知道吃一堑,长一智。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
1,不守规矩,并屡教不改时
孩子破坏规后,已经多次提醒,但仍明知故犯,屡教不改,此时就应让他为破坏规则付出代价”。尤其是男孩,他们的共情能力发育较晚,不能站在对方角度上思考问题,会听不进去家长讲的道理,用惩罚的方式能让他们记忆深刻。
2,不听劝告接触危险物品及做出危险动作时
孩子生性好奇,有时理解不了家长所说的危险”到底有多危险。比如他们喜欢玩一些危险的游戏,玩火、玩电源插头等,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可能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后果,用肉体惩罚的方式能让孩子快速记住哪些东西不能碰、不能做。
3,孩子的行为违背道德规范或有触犯法律的倾向
孩子经常欺负同学或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任其发展会对他人造成的严重伤害,若不及时管教,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过分。
4,孩子不尊重长辈师长时
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任其目无尊长、飞扬跋扈,任其发展长大了是不会对父母孝顺更难以适应社会的。
在打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几件事:
1,自己暴怒时不要打,无论孩子闯多大的祸,要在自己理智的时候打;
2,不能过分频繁的打孩子;
3,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前不要打;
4,在外人面前不要打;
5,事情过去了不要打,不能秋后算帐。
所以,打孩子,要清楚我们为什么打他。打孩子,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挨打。
切记,打孩子不是发泄你对孩子的不满!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包容度及忍耐度是必须要做自我修炼的。有针对性的纠正,而不是全面性的打击。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今天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在陪伴他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形成及决定的。他是一个熊孩子还是一个乖孩子,主要是我们引导及教育来的,而不是打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