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认识儿童敏感期:4个方法,让你远离孩子撕书的烦恼

孩子一岁以后,许多家长发现,宝宝非常喜欢撕纸,刚买的新书,宝宝看几眼就开始撕,一直到撕烂为止,许多家长为此感到很苦恼,孩子总是出现这种破坏性行为怎么办?会不会养成破坏东西的习惯?以后会不会不爱看书?

其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撕纸是宝宝的学习过程,而撕书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

1岁~2岁半的宝宝正处于撕纸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1岁以后,随着他们的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宝宝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在翻书的过程中,孩子如一不小心撕破了书页,这个意外的结果,会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新的探险世界。他们不仅惊讶于自己双手撕裂书的动作,也会对撕书的声音、纸的绉纹感到新奇,于是会再想复制同样的效果,通过改变物体的状态来验证自己的力量,撕书的行为便出现了。

因此,孩子撕书与看书一样都是一种学习,撕书的动作可训练孩子两手的协调性。撕书时的声响,画面的刺激,都能让孩子认为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激起孩子多种感官的兴奋。当他们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声响时,会感到欢乐和惊喜,故而乐此不疲。

所以撕书表面上看起来是破坏性行为,实际是孩子的好奇心所驱使,是孩子探索环境的一种方式,属儿童探索行为。家长要懂得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解决方案

为了使孩子的撕纸敏感期能自然度过,可采用这样4种对策:

1. 满足他们想撕纸的愿望。2岁是宝宝手的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反复的操作性的学习来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让手有活动的机会,如撕纸、折纸、剪纸、串珠、拿物等。可以给宝宝找一些没有用的草稿纸、报纸等给宝宝撕。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书本和有价值的资料交给宝宝撕,也不要将不干净的纸给孩子,以防传染疾病。

2. 教孩子撕纸。父母教会幼儿将大纸撕成小纸,再撕成纸屑,使幼儿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训练手眼的协调能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

3. 和孩子做撕纸游戏。1岁半以后,家长还可教孩子撕一些简单的物体轮廓,如太阳、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后再撕一些比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将作品”粘贴后保存,增进幼儿兴趣。这种作法,有益于训练幼儿手部动作的精确性和感觉的灵敏度。

4. 给孩子提供不易撕烂的书。如颜色鲜艳,厚纸板的书;品质有保障的布书等。各种敏感期将伴随孩子整个学龄前期的成长,敏感期良好发展,需要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两岁以后幼儿还会出现的敏感期

2岁半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模仿——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最初的6年表现最强烈。

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3岁—4岁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笔者简介

80后,被孩子称作父亲大人,习传统、懂中医、玩王者、会做饭。

条条道路通罗马,种种方法带娃娃,各种实用好玩的【带娃真经】,就在这里,欢迎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