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在心理学上,有句话叫: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父母。”当然,要把孩提时代的诸多往事抛之脑后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在童年几乎都有过受伤的经历。这些伤痕会潜意识地让我们分不清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不同的童年经历,成就了不同类型的父母。你是下面的哪一种?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童年的感受,真正面对自己的孩子呢?彼得·潘式父母特点:不愿长大彼得·潘是一个典型的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周围有仙女、海盗,还有代表亲吻的顶针,他生活在一个冒险的世界里。创作这个人物的作家就是这样一位男性。他的兄弟不幸夭折后,他的母亲悲痛不已,为了哄母亲开心,他用自己的想象变出一个又一个故事帮助母亲排解痛苦,但是他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种挣扎的状态下度过的。因为害怕面对解决真实生活中的情况,索性将游戏进行到底。一些精神诊断认为,彼得·潘式父母的共性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能对任何人或任何事做出承诺。总之一句话就是一辈子也不愿意长大。这种类型的父母乍一看很好玩,会千方百计让周围的世界变得好玩,希望周围的人都爱自己,但是一旦欢乐散尽,他们就会陷入孤独绝望。如何走出这样的童年?勇气!这类父母更需要的是重塑自己的勇气。要知道,勇气和冒险不是一回事。虽然你可以带着孩子去野外探险玩得很开心,但是否有给孩子立规矩、分清界限的勇气?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玩伴,更需要值得敬重的父母,需要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父母,这样的父母才会给他真正的安全感。所以,这类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童年里重新学会直面生活的真实,不逃避,不掩饰,担起责任,找到勇气,就是最好的成长。直升机式父母特点:对事事害怕、担忧顾名思义,直升机式父母就是像直升机一样,总是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上空和周围,无时无刻地加强着对孩子的保护。这类父母通常是因为自己的童年里有过可怕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又挥之不去,常常让他们的内心充满恐惧。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也遭遇和自己一样的不幸。直升机式父母总是对孩子的事情充满焦虑,虽然有时候表面上未必看得出来,但是一旦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恐惧和焦虑就会始终左右他们的看法和行为。这类父母也更容易给孩子施压,对孩子有更多的批评,他们坚信孩子必须要经历一个严格的、受监督的过程,才会有所作为。他们的过度保护通常会形成一种可怕的控制,认为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监管下,就可以步步为营,保证他未来的稳定和舒适。如何走出这样的童年?信任!这类家长首先需要疗愈好自己童年的那段经历,而不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这可能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帮助他回溯自己的童年,看到那个时候的自己,与那段经历和解,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和解(注意,和解不一定是原谅),尤其是要真正地接纳自己。因为只有接纳自己,才会滋生出信任,首先是对自己的信任,然后是对孩子的信任。只有信任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直升机”越来越少频次地飞抵孩子的上空,给自己留有空间,也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和能量,信任他可以生发出自己的智慧去应对问题。copy式父母特点:相互依存这类父母往往下意识地将子女的童年看作是自己童年的延续。在他们看来,父母与子女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父母看待孩子的童年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将养育过程看作是弥补自己成长遗憾的机会,要么是内心早早将孩子定位为子承父业”的绝佳人选。有个具体的例子,是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做心理咨询,说担心女儿不能加入那些热闹的群体,总是和少数几个人在一起,看起来非常不开心,她担心女儿孤独、孤僻。但是,心理师通过对母女二人的深度访谈,得知女孩的内心其实非常平静,并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朋友和环境;而母亲才是那个因为童年总被热闹群体排斥在外而感到孤独、变得有些孤僻的小女孩。如何走出这样的童年?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