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餐馆吃饭,刚付完钱就听到店主的小女儿在哭泣,嘴里一直说我不会……”,她妈妈把她带出去走了一圈,再回来坐到椅子上,面对着思维训练图画书又哭了起来,还越来越大声。
我上前和她说我是幼儿园的老师,我翻看她的书。给她说:你前面做的都还挺好的。我们一起试一试这个,看我能不能帮助你?然后帮她把眼泪擦干。让她自己选择喜欢的彩铅颜色,陪伴在旁边关注她,每做完一个我们两个一起核对做的对不对。
十分钟之后,她做完了一页,又拉着我要一起再多做一些。看来她对学习还挺有兴致的,我就在旁边给她读题,她自己完成的很好。再到后面,她给我分享好吃的水果和红薯。
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也会遇到这个店家一样的情况?孩子刚满3岁,面对没有做到的事情或者感觉难一点的事情,脱口而出我不会”,家长又是哄又是表扬,孩子还是不愿意尝试。在采取措施之前,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先一口拒绝?
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有些行为习惯反映的是他们的内心,孩子会觉得它很难,面对太难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逃掉。孩子会担心尝试过之后失败,他不想收获失败的感觉。还有尝试过之后父母或者老师给予了不太好的评价也会令孩子退缩不前。
社会建构理论表明,孩子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去增长生活的经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孩子喜欢外界新鲜的事物,天然地具有好奇心,比成人有着更敏锐的感觉。孩子怀抱着好奇心探索时也会遇到问题,如果因为担心失败而关闭探索世界的大门,孩子的成长势必受到影响。
那面对问题如何去引导和支持,培养他乐于尝试的品质?育儿家长既要有原则,也要有策略,今天带领大家一起做这四件事。
首先第一件事,排除学习的干扰情绪
孩子感觉好时才能做得好。孩子在担心失败,对于要做的事情有抵触情绪时,常用哭闹以示抗议,他很难直接进入要探索学习的情境中。
父母面对这种情况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当你点头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理解我,情感上受到鼓舞,会更加努力。
还要想着给孩子建立做这件事情信心,让他免除失败的干扰。对于孩子做出的一些成绩给予肯定,告诉他不管他做成什么样子爸爸妈妈依然爱他。爸爸妈妈也会因为他的勇敢尝试,而感到开心。
第二件事,给孩子营造享受探索学习乐趣的氛围
家长要对错误有这样的一种认识:错误常常是学习的好时机,不仅认同这一点,还会践行在家庭生活中,慢慢形成自己的家庭文化。我们要做到不要以结果为导向,而是要更多地去欣赏在经历过程中的收获。这种心态无论对家庭的文化还是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有重要的。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其实今天结果怎么样真的是不重要的。如果尝试很成功那固然很好;如果没有成功那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再练习。家长一定要将孩子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过程当中来,以过程的愉悦和创造为我们快乐的源泉。爸爸妈妈要真的这样子想,然后带着我们宝贝真的这样子去做。这样我们的家庭文化才会变得轻松愉快,孩子原来有的顾虑也才会慢慢地打消,他的心态才会变得健康而积极起来。
当然这是全家人一同努力的结果,从长远来看,爸爸妈妈在引导孩子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念。
第三件事,共同解决问题,助力孩子成长
除了以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最初的信心,爸爸妈妈也要陪着孩子去做一些他现在还比较害怕的事情。孩子在第一次尝试陌生事物的时候,多多少少是有恐惧感的。
在陪伴的过程中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长的爱、尊重和信任。孩子更愿意去表达沟通,共同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耐心地和孩子待在一起,陪伴的过程也是孩子心智能力发展的过程。大家知道我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需要用到脚手架,家长的陪伴的功能就相当于是脚手架,我们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有能力独自建造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
第四件事,及时有效的反馈去鼓励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及时有效的反馈是最好的鼓励。反馈就是告知他结果和效果,帮助孩子改进和提升。
适度增加反馈的频率,可以提高孩子的表现。及时、详细的反馈更有助于孩子理解。在反馈中获得的鼓励能给孩子内在的乐趣,当孩子对要做的事物充满兴趣,便多了内在的动力。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我们的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在以上这四个方面做好,贯穿在家庭的一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