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有一侄子明明,还有一个美国回来的外甥欧文,两个孩子都五岁,杨女士洗了一盘苹果,明明挑了一个大的,跑到奶奶跟前,奶奶吃苹果”,奶奶看着懂事的小孙子,心里乐开花,慈祥的把苹果接过来,心理舍不得吃,倒了一下手,拉着明明的手说明明懂得孝顺奶奶,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明明接过大苹果,美滋滋的吃了起来,欧文也从盘子里挑出个大苹果,也不谦让姥姥,自己独自一个人吃起来,对外甥不懂得分享和孝顺老人,杨女士看在眼里。
第二天,艾丽又端出一盘苹果来,欧文又像之前一样伸手去拿大苹果,被大姨一把抓住,说不懂得分享和孝顺姥姥的孩子没有苹果吃”。此时的欧文还是伸手去够苹果,大姨打了他的手,告诉他,你看,明明每次吃苹果都知道孝顺奶奶,把苹果先给奶奶吃,而你每次就知道自己吃,所以这次苹果,你不能吃”,欧文大委屈得哭起来。
第三天,艾丽又端出一盘苹果,这次欧文也学着明明,挑个大苹果给姥姥吃,姥姥直夸欧文,真是个懂事,懂得孝顺姥姥的好孩子”,姥姥接过苹果又递给欧文,欧文吃着苹果听着姥姥向大姨夸自己最近懂事,在外有礼貌,在家懂得孝顺长辈,吃着苹果的欧文心理美滋滋。

孩子是学孔融让梨”好?还是做真自我好?
一个月后,妈妈来接欧文回美国,看到儿子拿苹果给姥姥的,姥姥不吃又把苹果递给欧文的场景,她惊住了,姐姐还为自己教育的孩子知道孝顺老人而欣慰和得意,妹妹拉过姐姐来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教育孩子,虚假做事”。
姐姐愣住了,妹妹说你看孩子把大苹果让给妈吃,可是妈又不舍得吃,又把大苹果给让回来,孩子即吃到了大苹果,又得到了大人的表扬,可谓一举两得。如果孩子非常想吃的这个苹果,外在的教育告诉他,要孝顺老人,就要把自己心爱的东西让出去,孩子内在是矛盾的,妈妈真的把苹果吃了,孩子们高高兴兴,说明真心分享,如果妈真吃了,孩子心理不开心,一边是自己想吃苹果一边还要假装让一下,为了满足大人的期望要做个孝顺人,又要自己不被批评,为了迎合大人要求,委屈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发自内心孝顺是,我把东西给了你,我很开心,虚假的孝顺是我把东西给了你,心理是不痛快,我做这个行为是满足外界所谓孝顺”道德标准,不是教孩子虚假做事吗?”
于是妹妹让姐姐拿来两块可爱香甜的点心,明明一块,欧文一块,这两个孩子又像往常一样拿着这个点心送给姥姥和奶奶,这回的奶奶细细的品尝着孙子送过来的糕点,没有像往常一样把糕点还给孙子,糕点被奶奶一点一点的吃完了,明明看到点心一点都没有剩,躺在地上大哭,而欧文满脸带着不开心的表情。
姐姐你看到了吗?成年人教育孩子要孝顺、懂事,才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孩子如果真实表达自己想法,会被大人批评不懂事不孝顺,于是他们就学会了虚伪的说假话做假事, 长此以往,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会委屈和讨好外人,满足他人需要”。

孩子是学孔融让梨”好?还是做真自我好?
我去外地出差,回来带回一些当地的特产点心,拿给楼下玩耍的孩子,当分给不到三岁圆圆时,她一个劲的摇头不要,我跟她说不要紧,奶奶会同意的”,圆圆一下子跑到奶奶的身后,探出了头来看着奶奶,又看着我手中的点心,眼神中透露着非常想要的欲望,我不死心的说,没关系,奶奶不会说你拿去吃吧”,圆圆干脆低下头,整个人都藏在奶奶的身后,彻底不出来。
奶奶跟我说我们家圆圆很乖,没有我的同意,她从来不会随便吃别人的东西”说的时候满脸的得意和自豪。
我看着还不到三岁的圆圆,她一直盯着我手中的食物,几乎没有离开过,眼神里除了渴望还有一丝恐惧,我非常清楚,奶奶并不知道她对自己最爱小孙女做了什么?
可能是奶奶想教育孩子,在外面不随便吃别人东西是有教养和家教或者为孩子健康考虑,奶奶最爱的小孙女,内在的想法没有被奶奶看到,孩子想要,但是奶奶多次的教育批评,让圆圆极力去压制内心想要的念头,孩子内心是矛盾和冲突的对抗,内在的对抗是在消耗一个人内在的能量,孩子外在是无力和不快乐的,哪怕奶奶不在场,她都无法直接表达真实自己的需要。
那么当她成年之后,她就会一直带着这种讨好,甚至有些怯懦的人格去生活,她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她的婚姻关系。

孩子是学孔融让梨”好?还是做真自我好?
芳芳和小常结婚三周年纪念日,芳芳早早请假回家,满怀欣喜的准备饭菜,蛋糕、红酒,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小常回来,这时小常打电话回来老婆对不起,刚准备下班,一个大客户从上海过来,老板叫我晚上和他出去陪客户吃饭,今天是咱们结婚纪念日,我问问你的意思,你要实在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了”,芳芳满心的希望小常能回来陪自己吃晚饭?可是她嘴上确说,那行吧,你和老板出去陪客户吧!”老公如释负重,放心去陪老板吃饭去了。
芳芳放下电话,看着空空的房子和一桌的菜,深深的感受到失落和孤独,心中突然泛起了强烈的懊恼,刚才干嘛同意他去,明明不希望他去,想要他在家里陪自己,她开始责备自己,干嘛要装懂事装乖,怎么那么没用,真实的想法就是说不出口。
然后又会迁怒自己的老公,他怎么这么笨,还要问我同不同意,他应该直接拒绝老板回家的,说明在他心理工作比我还重要,他根本不懂我,不爱我……
讨好型人格面具下面隐忍了愤怒无力带来的焦虑,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场面
美国著名的心理导师彼尚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坐哥哥的车出行,哥哥问,你那还有口香糖吗?彼尚从口袋里摸出仅有五块口香糖来,两块递给了哥哥,剩下三块放进自己嘴里,哥哥接过口香糖,皱着眉头说,如果是我,我会把三块口香糖分给别人,我只留下两块,作为主人,应该把多的留给别人,自己吃少的,这样才有礼貌,彼尚说,如果有四块口香糖,我会我们一人一半,但我没有办法把五块分成一人一半,真相是我爱我自己,我爱我自己更多一些,所以我会自己吃更多一点的那一半儿。
他哥哥听了之后,沉默了很长时间,再后来行驶的路上,若有所思的回头看了看彼尚很久,哥哥说,我很羡慕你,可以这样真实对自己,虽然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很难,但我也希望有一天像你那样,能真实的对自己和别人”。

孩子是学孔融让梨”好?还是做真自我好?
古代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一个四岁的孩子把最大的让给家人,留给自己最小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出于对真实的自愿,还是把这件事作为榜样向这个年龄段人宣扬,都是不合适的,四岁的孩子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孩子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这种教导会让那些希望留下大梨的孩子有沉重的羞耻感,导致他们性格要么变得隐忍和压抑,要么叛逆愤怒。
一方面有着出于本能的需要,一方面这种需要又被大人灌输的价值,强烈的压制,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那么多的人纠结。因为内在永远有两股力量在争战。
真实的表达自己,真实的爱自己,当你会爱自己的时候,你才能会去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