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评论:折腾家长的社会实践,可休矣

戴微微 | 分享者

媒体

作业是家长的,签名是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折腾家长的社会实践”,是跑偏了的素质教育——既是权力任性的变种,又是形式主义的流毒。真正的问题是,比窦娥还冤的家长,抱怨与牢骚,说给谁听呢?

朱熹在《小学》里说,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让孩子早点走出校园、拥抱时代,这是教育规律使然,亦是成长路径使然。和爸妈一起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在社区找到小公民”的感觉,或者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与同龄人对话,听起来都是些不错的任务设计。得体合宜的社会实践,有着生动的现实诉求,有着鲜明的价值主张,不仅能让家长陪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还能丰富认知结构和教育内涵。

社会实践可以有,但实践的规矩不能无。换句话说,让折腾家长的社会实践”少一些、让教育减负的春风能惠及天下家长,最关键的还是两个办法:

一是规范社会实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让所有天马行空的馊主意都能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出来坑孩子、坑家长。我们可以参考公共行政中的前置审批”程序,让每个实践任务都有人审、有人管。

二是强化过程监督、畅通举报通道。我们可以用家委会”等体制机制,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全程监管中来,对于失控失当的社会实践任务,要追究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全流程监督、规范化操作,孩子的社会实践才不至于成为家长的梦魇。

来源:现代教育报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