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1879研习社第30期内容
主题:心理咨询师为你解读,家庭幸福的4个密码
嘉宾:余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1879三期班学员。
孩子能够幸福健康地成长,除了需要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还需要父母懂得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教养孩子。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家庭教养风格会对孩子的自尊、自主、自信及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教养风格可以从控制与情感两个维度来反映。
当父母是高情感付出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高情感、高控制的家长,我们称之为威信型教养风格。第二种是高情感、低控制型的家长,我们称之为纵容型教养风格。
当父母是低情感付出时,也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出现,一种是低情感、高控制型的家长,我们称之为专制型教养风格。另一种是低情感、低控制型的家长,我们称之为疏离型教养风格。
我们首先来看专制型的家庭教养风格。这种家庭教养模式主要的特征是控制、惩罚为主。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设置很多规范,提出各种要求,孩子必须遵守与完成,并且很少会给孩子柔情温暖的回应。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与期待,孩子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专制型的父母很少和孩子有互动、沟通,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很少解释他们的规则和要求,孩子只是遵守与顺从父母的命令。专制型父母严格要求孩子,并对孩子期待很高。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不需要孩子承担任何其它责任,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只需要听话,执行他们的规则和要求就行。他们不会给孩子太多的温暖、赞同和情感。
网络上较流行的狼爸虎妈”式的教育就属于这种类型。像是几年前央视对话”栏目专门邀请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女士,分享她的那本在美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和热议的《虎妈战歌》。
蔡美儿教授回忆自己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自己的两个女儿,骂她们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练琴不好就不准吃饭、把女儿关在小房子里逼迫练琴等,在全球引起了一场关于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她在书中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才。
这样的教养风格下,孩子不能发展归属感与安全感,缺少情感支持,他们会学会隐藏所有的脆弱,不让父母看到,最后也不让自己看到。
除了缺乏情绪的支持,孩子还会经验到强烈的被拒绝恐惧,许多孩子会在学校和未来的工作中能获得成功,但是会和别人保持距离,他们不相信别人也不依靠别人,他们焦虑担心,他们要做对每一件事情,不能出错,他们的情绪情感受到高度的控制。这些人一生都会挣扎在情绪情感的漩涡中,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另一种常见的家庭教养风格就是纵容型。这类型的父母能给孩子提供比较多的温暖、接纳、滋养、关爱,然而他们是放任的,通常设立很少的规则和限制,并且无法坚定立场,无法对孩子的行为提供一致与适当的约束。这类父母不太有底线,或是一再修改自己的底线。
比如当孩子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父母会一再退让,无法守住自己的底线。这种家庭教养风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通常不愿遵守规则,因为他们认为规则是可以突破和修改的,他们不会考虑后果,因为通常他们不会承担后果。他们逃避承担责任,而把问题推给别人。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以后将很难处理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因为他们总希望凌驾于所有规则之上,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的校园小霸王多是出于这样的家庭。比较典型的例子应该是前几年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李某某”事件,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大概了解到李某某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是比较优秀的孩子,并且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社会资源比较好,使得孩子享受了很多的优待,但是,由于母亲的过度纵容,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从来不必承担什么责任和后果,最后才导致了这个家庭悲剧,父亲的一世英名也因为这个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毁于一旦。
还有一种情况属于被动纵容型的教养风格。
也就是父母本身比较关爱孩子,孩子得到了很多的照顾和关注,父母本来是有规则的,可是孩子不断地用一些非理性的方式去破坏规则,突破父母设定的界限,而父母无法守住底线,一步步地退让,虽然并不情愿,但是一次次地败下阵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突破规则和界限的能力不断被强化,最终,孩子变成了不可战胜的恶魔。
第三种教养风格是疏离型。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的连结,是疏离的。父母或者忙于工作,或者疏忽家庭,总之他们不太在乎照顾管理孩子,孩子经常在一个没有关爱也没有限制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知道什么是危险,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上明显迟缓。这些孩子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情感的表达,似乎也不懂得感恩,经常冒险,会形成很多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是,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通常会出自这样的家庭。
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一些造成恶性案件的少年犯,他们大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累积很多负面的感受和情绪,又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和疏导,没有关心也没有管理,因此很容易就造成严重的后果。
最后,威信型教养风格是最为有效,并且可以教出良好适应的孩子。威信型教养的父母有着明确严格的限制与规则,并能有效落实,同时还有温暖的接纳与关怀。父母与孩子有很好的沟通,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引,父母通常对要求与规则的理由有清楚的解释,同时还会让孩子有所选择或做出决定。这个过程会帮助孩子更有自信、有安全感,并且学习成为独立的决策者,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因为父母设立了合理的限制,积极和孩子进行温暖与尊重的互动,孩子感到了父母的爱和关心,并且容易接受父母的价值观。
威信型的父母虽然也严格管教孩子,但是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并且伴有情感的表达与赞美,他们还会鼓励孩子参与决策的过程。他们会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并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被鼓励或是不被鼓励的。
比如说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教子方式,刘墉的儿子刘轩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深受父亲这种既严格管教又充满关爱的方式影响,直到他在哈佛读了博士、出了四本新书、又开了自己的公司,父亲才完全放飞儿子,开始不管不问了。
刘墉从小就给儿子制订了严格的生活制度:按时作息,不准偷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儿子的泪水也不能改变规则。当发现儿子胆小并且害怕小昆虫后,刘墉就经常带儿子去野外玩,利用大自然培养他勇敢、开朗的性格,同时给他讲解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告诉他哪些动物会伤害人,哪些是无害的,甚至亲自捉蝗虫烧着吃,鼓励孩子一起尝试。
儿子大一点后,要求他假期去外面打工,儿子在爸爸的要求下去帮人洗车,累了一天才收入二十五美元,但是给他带来了深刻的人生体会,使他开始懂得珍惜生活。
总之,刘墉不仅严格要求孩子,同时传递他对孩子深深的爱和关系,并且尽力抽时间陪伴孩子,因此,当刘轩在远离父亲的哈佛校园时,他开始想念父亲,也渐渐明白:自己就像只风筝,爸爸就是放风筝的人,是爸爸的正确牵引,才使自己乘着风势,越飞越高。
威信型的父母会一致性地落实他们的规则,不允许孩子去破坏规则。纵容型的父母少有规则或是无法守住规则。疏离型的父母放弃管理孩子。专制型的父母僵化地只强调规则。很多父母会误以为要不就是严厉,要不就是关爱,即要么专制要么纵容。威信型的父母却同时在这两个维度里弹性地与孩子互动,所以就更为有效。
我们可以借助生活当中的小事例,来进行一个比较和说明。比如,我们在生活当中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你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就很想要,这时孩子向你提出请求,希望可以买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你这时并不想买给他。
专制型的家长这样回应孩子:不行!没有为什么,我说不行就不行!”
疏离型的家长这样回应:我们家不需要这些!”
纵容型的家长最初也说:不行,你的玩具太多了,家里都放不下了,上次买的零食还没吃完呢!”孩子一听就大哭大闹起来,而且越哭越凶,不管怎么哄都没用,甚至躺在地上哭闹,这时,很多人过来围观,你觉得面子上很难堪,虽然不情愿,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再这样哭闹下去,于是你就说:算了算了,别哭了,我买给你,但是下次不准这么胡闹了!”甚至有的家长还会骂孩子几句,或是打几下,然后孩子闹得更凶了,才买给孩子。
请问,下次孩子真的不会胡闹吗?孩子为什么会胡闹?因为他知道,不胡闹,要不到,要得到,只能胡闹!
威信型的家长会这样:不行,因为你的玩具和零食已经很多了,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每个月只能买一次玩具和零食,上星期刚买过,这次不可以再买了。”孩子听完也哭了。家长看到孩子哭了,并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等孩子哭了两声后,平静地说:看起来你很伤心,但是很遗憾,我还是不会给你买这些,因为我们之前有约定,我们都要遵守约定的,如果你还是很伤心,你可以暂时在这里哭一会儿,我先去挑一些东西,等你哭完了,我会回来接你。”
孩子可能还会继续哭一会儿,但是看不到家长的反应,或是干脆看不到家长,哭就没有意义了,还那么累,就不想哭了。等孩子不再用这种非理性的方式跟你沟通的时候,你可以和孩子进行理性的沟通,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约定与限制,孩子也明白用非理性的方式进行要挟在你这里不管用。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哭闹并不是目的,只是他们的情绪表达或是手段与方法。因为很多孩子只有通过哭闹才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很小的孩子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孩子哭闹是正常的,如何处理孩子的哭闹,才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在威信型教养风格的家庭当中,虽然是高关爱、高要求的教养原则,却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管、都要求,在管理孩子的过程当中,要学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管理的范围和方式。
比如孩子幼小的时候,可以适当多管一些,当孩子逐渐长大,慢慢减少限定的范围,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一定要跟随孩子成长的节奏,调整限定的范围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方式。比如,开始是四六原则,逐步变成三七、二八原则……也就是从管四放六、管三放七,逐渐管二放八……
不管的事情就不要去管,提醒到了就好。千万不能管一管,孩子很抗拒,你就败下阵来,然后就不管了,这是最可怕的。要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到底,无论结果怎样,只要你认为这件事情是一定要管的,那么就坚决不能退让,要让孩子明白,在你这里规则是一定要严格遵守的。
对青少年阶段的孩子,要有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可以邀请孩子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规则都不能修改,而是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时,大家一起讨论修改,而不能鼓励孩子通过使用非理性的方式来修改,比如胡闹、发脾气、甚至出手打人或离家出走。这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一定不能被允许和鼓励,这是底线。
以上四种家庭教养风格是比较典型的,而我们大多家庭可能不是那么典型和单纯,比如会有一个倾向或是多种风格的混合,我们可以以这种分类的方法来进行一个比对,看看自己的教养风格更接近哪一种或几种风格,我们究竟想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希望孩子将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还需要进行调整。让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变得更有弹性,在大的方向上不出问题,然后不断探索,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