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朱自清的《背影》吗?
那个终年为生计奔波的父亲,抽空去站台为我”送行,看着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父爱如山,厚重,内敛,也静默。
两代人之间,有亲情的牵绊,也有沟通的鸿沟。彼此真情流露,也只选择在对方转身,留下背影的那一刻。

图源网络
为何很多事情,都要等自己成为父母后,才能明白长辈们的用心?
而很多人成年后,即便理解了父母,但童年的自卑和不快乐,像一个小恶魔,存在于内心深处,偶尔还会发作。
亲子关系,懂与不懂,总是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错位。而这很大程度上,是陪伴的不同方式造成的。
陪伴第一重境界:意念陪伴
小的时候,似乎没有哪个父母不需要干活或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无尽的等待。
一个5岁的小男孩,有一天,在父亲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后,缠着父亲问,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
当父亲不耐烦地说,一个小时赚20美元。”
小男孩急冲冲找父亲借了10美元,又把自己攒的10美元零花钱,一并交到父亲手上,爸爸,我能买你一个小时吗?明天你能早点下班,陪我一起吃晚餐吗?”
小男孩的愿望,看似微不足道,却透出那么点奢侈的味道。
父母的陪伴,总是排在忙家务、忙赚钱、忙事业、忙各种社交应酬之后,能分给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年轻的父母们,给予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好的学习环境,却偏偏给予不了身体力行的陪伴,常常用意念”陪伴孩子。

译文在教育讲座上谈早期教育的重要的性
译文在以往的教育咨询中,遇到很多亲子关系出问题的家庭:
他们的事业风生水起,很多都是行业内顶尖人物,遵循着所谓的精英模式培养孩子,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路名校加留学,可孩子却没有走向光明的未来,反而问题多多,甚至与父母反目。
其实,问题症结就在于缺少沟通和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第二重境界:钱与物质
身为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但父母爱的方式,往往用物质、用钱财来体现。
当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孩子渐渐长大,又把孩子托付给教育机构和老师。
父母高兴起来,甘当提款机”和满足孩子各种愿望的许愿树”;
哪天不高兴了,对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乱骂。
译文说,很多父母出于补偿心理,无限制满足孩子需求,很容易造成欲望黑洞。最后,越给越多,孩子越不珍惜。
Eva在美国看到一个视频故事,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位富豪父亲,给6岁的孩子买了一辆宾利车(是真的宾利车,非玩具车哦),结果孩子看到了这辆车,气呼呼埋怨:我要的是蓝色,不是绿色,爸爸妈妈真不好!糟糕的父母!
家庭成员间爱的传递很重要,而爱的传递,物质给予是其一,重要的是沟通与陪伴。
这种陪伴,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孩子在一旁玩,你在一旁刷手机;
这种陪伴,也不是孩子的一句诉求,你就简单应付了事,或是买买买,或是给给给……
陪伴第三重境界:爱的传递,我懂你
在每天分身乏术的有限时间里,如何高质量陪伴,是当下年轻的父母们需要好好考量的。
毕竟,钱可以再赚,事业可以重启,而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转。
01 给陪伴一个时间
陪伴,不是口头说说,它需要扎实渗透在每日的细枝末节中。
译文对Eva陪伴,从出生起,并非24小时贴身陪伴,而是像珍珠散落在日常点滴生活里。
Eva婴幼儿时期,译文忙于学业和事业,但每天总是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Eva上学后,译文每天亲自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路上十几分钟的交流,简短却弥足珍贵。
车厢形成特定的交流空间,母女间可以说体己的悄悄话、学校发生的事,车外的行人风景等。
译文家的晚餐时间,是家庭成员间雷打不动的畅所欲言时间。
餐桌上,大家各抒己见,毫无保留说出对事情的看法,从不把Eva当小孩,谈政治,谈医学,谈热闻。

译文与Eva在哈佛大学
而这种陪伴,源于家庭的传承。
译文的母亲Mama Lu也非常重视陪伴。当时忙于事业的Mama Lu,曾有几年在美国,但总是会在固定时间,通过电话、传真,给予译文远距离陪伴。
02 给陪伴一个出口
有的父母,恨不得当二十四孝好爸妈,孩子却不领情,拒父母于千里之外,因为那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
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需要父母懂得孩子。而懂得的前提,就是高质量陪伴。
陪伴的形式多样,找准出口,击中孩子心房很重要。
译文说,爱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努力支持、参与孩子喜欢的事情。
我们中国父母总是羞于爱的抱抱”。其实,拥抱,对于亲子关系非常重要。经常接受父母拥抱的孩子,他的心理上会有安全感,也更健康、阳光。
而做共同喜欢的事,则给陪伴营造了一个独有的时空。
译文与Eva就有一个约定,每天要有30分钟-1个小时,关掉手机,纯粹一起玩耍的时间。
一起做手工、画画、做饼干,打球、阅读,做饭……只要两人有共同的兴趣,就撸起袖子一起干。
陪伴,产生沟通与交流。做共同做喜欢的事,更让亲子关系亲密无间。
孩子2岁后,逐渐有了自我意识,父母在这时候有意识地陪伴孩子,就像跳探戈舞”,父母主导舞步,观察、发掘、引导孩子兴趣点,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继而设立目标,是任何保姆都替代不了的。
03 给陪伴一个双向传递
父母懂得孩子,孩子也需要懂得父母。高质量陪伴,可以不动声色让孩子懂得大人的心。
怎么让孩子进入父母的世界?译文说,这需要在日常中,让孩子参与了解大人的工作生活。

译文带Eva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 Osheroff)见面
译文因为工作原因,时常各处飞。只要条件允许,译文都会带上Eva,参加各种高峰论坛、与各领域的精英见面。
在做一些决策时,也会让Eva提一些建议,让她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家长其实也是孩子的导师,不要觉得年龄小,就让孩子错过学习的机会。
前段时间,译文与哈佛导师戴维·珀金斯见面,就带上了Eva。(详情可前往:每日读书千页,哈佛教授都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
父母的真实生活向孩子敞开,孩子了解父母如何处理工作事务,如何解决问题,也许孩子当时没有意识到,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孩子参与到父母的工作中,懂得父母的辛苦,慢慢就会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优秀的父母。因为父母的见识、思维方式、视野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在影响着孩子。
陪伴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情感和爱的双向传递,我陪你,更是我懂你。
译文谈亲子沟通小Tips:
1 与孩子交流,采取平视角度。大人站着与孩子说话,孩子是仰视的角度,心理会产生恐惧感。大人曲膝,与孩子平视,给到孩子的心理暗示是平等的、安全的,交流也就会更舒服有效。
2 孩子与你说话时,要停下手中的事,转身面向孩子,多多眼神交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我很重要”。
3 交谈时保持愉快的语调,放松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
4 多多拥抱你的孩子,有时候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您在生活中如何陪伴孩子的?欢迎留言分享~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分享给你身边的人
想要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欢迎关注译文创新教育公众号。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