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直被誉为最伟大的存在,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但有些家长会陷入一个思维困境:为什么我这么辛苦为孩子付出,但孩子却如牛皮灯笼般点不着?反而越来越懒散,越来越叛逆。
其实当你不断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希望孩子知道父母的辛劳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对孩子形成了情感勒索,嘴上说的是:为了孩子,我怎么样都无所谓”,可实际上你想说的是:因为我为你付出一切,所以你需要给我回报。”
这份被视为外在动力,实则是胁迫的做法,让孩子感到极其不舒服,但是又无从反驳:父母对我那么好,我又怎么可以辜负他呢?
无形中就给予了孩子压力,当一个孩子无法释放这种压力的时候,他们就会采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做出种种家长难以理解的事情。
其实,父母的付出根本就不需要主动强调,孩子把一切看在眼里,与其情感勒索,不如为孩子建立内在动力。

【什么是情感勒索】
美国心理医生苏珊·福沃德在她的《情感勒索》中这样定义:情感勒索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威胁和惩罚是情感勒索最明显的特征,与此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方的妥协与屈服。
任何形式的情感勒索都有一个核心的基本威胁,那就是勒索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做,有你好看的!”
另一位心理咨询师以撒对情感勒索总结到:
我们的身体是很诚实的,从来不会对我们进行任何隐瞒。我们的生活从不撒谎。
简单说来,情感勒索就是以爱的名义要挟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改变对方的行为与意志,强迫对方作出牺牲;
被情感勒索的结果就是我们明明不愿意却被迫做了某件事、成为某个人、相信某件事。
在家长的情感勒索中长大的孩子,是为了父母而活,最终失去自我,体会不到何为幸福人生。
【被情感勒索长大的轻躁狂女博士】
英子今年34岁,是一名女博士,但是她却完全感觉不到成功,更感觉不到幸福--她极其希望摆脱自己的母亲。
英子一直被妈妈逼着去相亲,妈妈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博士,理应拥有很成功的人生,但英子说,自己属于那种对婚姻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那种人,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妈妈非常反对英子的观点,坚定认为英子有博士学位就是非常成功,而且英子之所有能有这个博士学位,能有如此完美”的人生全是因为妈妈的功劳:
妈妈总是在不断逼迫英子学习、学习、学习,除了学习以外她不允许英子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即便是穿衣也永远指定青红二色。
在高中时英子收到过情书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劲直就到学校里大闹,即便多年以后,英子和那位男同学见面仍然为此事尴尬不已,也从那以后英子不敢接近任何男生。
直到完成学业拿到博士学位,她开始不断催促英子结婚...
当这位妈妈听到英子说自己不幸福,妈妈需要为此负责的时候,妈妈只有一句反驳:你不是有博士文凭吗?”
没等妈妈说下去,本来说话充满自卑的英子一下子爆发了,她很伤心的质问妈妈那博士有什么用?就是一张文凭....人家又不会光看你文凭!”
说出这番话时,英子歇斯底里,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最后瘫倒在地嚎啕大哭。

面对第一次对自己声嘶力竭的女儿,妈妈向在场所有人呐喊:
难道我就过得好吗?”
我所付出的心血,难道我是白付了吗?”
事实上,她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向英子强调这一点:我为你付出了所有”

当主持人问到:你过得不好的目的是什么?”时,英子妈妈说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成功”。
到此时此刻,妈妈始终体会不到英子的状况有多糟糕--英子已经几次因为情绪崩溃而不得不被人搀扶着离场休息,只是她明白自己再不借此机会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心声,就再也难以和固执的妈妈沟通了。

场下的嘉宾、观众无不对英子的遭遇感到唏嘘,也纷纷在劝解英子的妈妈。
心理专家雷明则很直接的说出了英子的状态:轻躁狂、偶发性歇斯底里,这一切都源自于妈妈包含爱意的统治”。
妈妈对女儿的情感勒索,让英子朝着躁狂这个方向高歌猛进。

【情感勒索,让孩子成为了妈妈想要的人】
英子难道不知道妈妈的辛劳吗?不,她心里非常清楚妈妈为她付出了什么:
在英子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妈妈为了她一直没有再嫁,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恰恰是知道母亲的这份付出,所以英子不断压抑自我来达到妈妈对她的要求,但妈妈显然体会不到这一点,只是不断不断地强调自己很辛苦,自己很伟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英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因此英子必须服从她的一切要求。

英子成为了妈妈所认为的成功的人:有博士学位、有钢琴十级证书的成功人士”
在学业上,英子是成功的,确实如母亲所说,有几个女生能有博士学位呢?
但在生活上,英子自知失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一句话就是那三个字:土、丑、肥!
最终,英子在妈妈的情感勒索中,失去了自我,所以她丝毫感觉不到幸福。
被情感勒索的种种看似荒谬、不孝的离经叛道行为,其潜台词是:
有内在动力的孩子成就自我我一直为你而活着,我对我的生活完全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现在你该把这份权利还给我,让我成为我自己!

【什么是内在动力】
在学习上而言,内在动力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
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
人们通过个体是否自主选择进行或坚持某一活动,或通过个体评价自己在一项特殊活动中的兴趣或喜爱,来测量个体的内在动机的。内部动机对个体在所从事的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在动机是科学研究的萌芽,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
【孩子的内在动力,并不需要家长的情感勒索”】
其实家长并不需要和孩子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天生就是观察专家的孩子他们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再加上一份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心,他们往往能更加自主地发愤图强。
在一档街头采访节目中,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父母辅导自己作业时的状况,以及孩子对父母的辅导的感想。
有一位孩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个孩子的母亲对他十分的...呃,语言攻击十足,活生生的一对一教作业鸡飞狗跳”型亲子。
但这孩子完全对母亲没有怨言,相反,他非常有学习动力,也非常认同她的母亲。

当被问及给妈妈辅导作业的表现打几分时,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满分10分”。

这让很多人都不理解,妈妈如此暴躁的对待他,理应有恨”的情绪才对,但他反而会要求母亲更严格的对待他,难道这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吗?
并不!接下来他的回答给出了答案:
他哽咽了一下,然后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就比如说一天晚上,那一项奥数题我不是很懂”
到了晚上的时候她(妈妈)没有睡觉”
然后就在帮我,想怎么跟我讲解”
觉得她好伟大”


他的母亲没有强调我为你付出了一切”,只是默默为孩子付出,孩子也是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内自省,比外在胁迫,效果要好得多。
【有内在动力的孩子,终将成就自我,成就家庭】
如果说上面这个小男孩还没办法展示出有内在动力而成就自我的结果,那么接下来这位,则是活生生的内在动力成就自我的案例。
在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特意点了一个新生的名字,他就是林万东。

19岁的他以713分,荣登曲靖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而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里的时候,他正在工地上背沙子挥汗如雨。
与英子富裕的家庭不同,林万东的家庭经济要困难许多,父亲患有脑梗,姐姐上大二弟弟读高一,于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瘦小的他一天背两百袋、近两万斤的沙子。
当别人问他累不累,他沉默了,红着眼睛说:
我有什么好累的?妈妈才辛苦”
四十一岁的她在工地上干了两年半,三十个月,我才一个月”
她流下的汗水是我的30倍。”
其实最近我很开心,因为妈妈不用那么辛苦了”
以后,我来努力!让他们幸福!”

林万东能否像英子那样取得被妈妈认定是成功”的博士学位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就与成功的人生而言,显然林万东要比英子强上许多,他是感到幸福的,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家庭。
而他的母亲也从来不会向林万东强调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多少,为他们几个孩子付出了多少,同样的,这一切林万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此为动力不断鞭策自己。
与之在父母的情感勒索中长大的孩子不同,被情感勒索所抚育的孩子,其行为动力来自于自我压抑,而有内在动力的孩子,其行为动力来自于自我释放。

拥有内在动力的孩子,并非是偶然事件,实际上其心理轨迹是有迹可循的,也符合一个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规律。
发展规律之自恋”孩子生而自恋,不管身边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他们都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所造成的。
而同时,孩子天生就知道自己是父母的爱情结晶,明白自己在父母中间的地位是什么。
一个事实是,如果父母关系失衡,孩子就会自恋的认为这是自己造成的,进而做出种种不可理喻的事情来平衡父母的关系;
例如一些孩子在发现父母吵架时,会有意识让自己生病,或者是出现一些查无病因的疾病,这是因为他们发现,只要自己有状况,父母就不会吵架,恢复和平并转而一起关心他。
当家庭里面父母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时,即父母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时,孩子就不需要背上这份自以为是的责任,不需要牺牲自己,可以安心做一个孩子。
林万东的母亲,即便在其父亲身患恶疾仍对家庭不离不弃,恰恰符合了这一规律。
但孩子的自恋并不会因此而结束,他们需要一个宣泄口。

孩子的自恋不会因为父母的关系平衡而消失无踪,而是一直存在着,他们需要一个宣泄口来宣泄这份自恋,也恰恰是这份自恋让他们得以成长。
他们会自行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如果他看到父母因生活而受苦,他会伤心难过,同样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例如,一些被错误的穷养的男孩子,他们不断被父母告知家庭很穷,需要他争气些,进而他们急切希望能早点赚钱,以帮补家庭,学习会被认为是拖延时间,让他们没有办法及早尽到帮助父母的责任,让他们感觉到愧疚和愤恨,这就让孩子急于求成的认为放弃学业早日踏进社会。
这些源自于他们心中的自恋需要一个宣泄口--肩负起家庭责任。
好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什么是他需要负责的,什么事情不是他们的责任,不成熟的父母会告诉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你的责任。
林万东的父母并没有以家庭责任绑架”他,他们接收了孩子要为家庭付出的好意,对林万东的搬砖”行为并没有拒绝--事实上搬一个月的沙子能带来多少收益呢?对家庭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他们让林万东这类型孩子,得以以正确的途径来宣泄自己的自恋,展示自己的独立,以及能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他即能够安心做好一个孩子的责任(学习),同样也能为家庭撑起一片天(寻找自我家庭定位)。
相比之下,英子妈妈的培养方式则显得那么无情,她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孩子尽好自己的学习责任。

当孩子拥有了内在动力,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动机,成功和幸福兼得。
内在动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却切实存在的事物,乍看之下,培养孩子内在动力这一说法仿佛非常的虚”,其实不然,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并不困难。
给予孩子稳定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稳定的成长环境,是培养其内在动力的首要前提,这要求父母之间和谐相处,相敬如宾。
一个终日争吵的家庭,孩子又如何有心思理会自己呢?儿童的自恋心理让他们关心父母都来不及。
一方面,孩子在稳定的家庭中,能够安心做自己,这是他们把自恋放到家庭责任中的前提;
第二个方面,孩子会学习复制父母之间的相处关系,形成内化,继而向外投射;
第三个方面,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爱护自己,尊重他人;
总而言之,在家庭中,父母以夫妻关系为首位并保持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但如果父母已经关系破碎而离异,也请告诉孩子这并不是他的责任,他不需为此而负责,以打消孩子牺牲自己的念头。

人生的精彩源自于选择和决定,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选择,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兴许这些决定不一定会让我们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进行了决定。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成长的始终是孩子自身--无论我们经验再怎么丰富再怎么正确,但我们始终不能代替孩子活。
所以,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给回孩子,家长理应充当一个军师的责任,提醒孩子选择的可能结果,最后让他们自行决定,而不是代替孩子决定。
英子,就是这样的例子,她所做的一切看似都是自己选择的,实际上基于母亲的情感勒索她无从选择。

英子和林万东的事例前车可鉴,同样一纸文凭在手,两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体验完全不同。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孩子自主性能力的培养是真正能够让孩子爱上学习、追求探索知识的优秀品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是孩子对学习兴趣的引导,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寓教于乐很重要,并且在孩子学习了知识以后能够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同。
二是孩子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是可以使孩子在拥有学习兴趣后不会很快就丧失兴趣的能力,这就需要让孩子能够知道学习虽然有趣,但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放弃一些玩乐才会拥有的,当孩子接受了学习还必须付出努力,不会逃避困难。
第三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任何事情要想长期坚持,就必须经过不断重复和强化,然后变成习惯,就会一直伴随。
第四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把努力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而承担起来,父母减少替代。也就是当孩子对学习知识充满兴趣,又能为此而放弃一些玩乐,养成定时读书写作业等的良好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培养起来。
这样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根据这三点方向,在孩子小学阶段耐心培养,在小学阶段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后,会对孩子未来的中学和大学甚至终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基础。

淅爸有话说:孩子是天生的观察专家,他们把父母的辛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把自恋的压力变成生活的动力,只有这样,他们的人生才能色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