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天资的孩子,比如智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等都是相当的。那么得到更多教育资源的孩子,未来得到的成功的机会也更多,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人的差距是巨大的,有的孩子资质不够,家庭投入再大的成本,也可能无法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本身不努力,也不是父母没有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只是孩子自己的素质,可能本就不太适合读书。所以他就是一个平庸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80%的人都很平庸。这本来应是人人都懂的常识,但当我们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家却都忽略了这一点。似乎难以接受孩子是一个平凡、平庸的人。
如果我们问孩子:你以后长大想干什么?孩子回答是厨师、司机、工人、工匠的时候,多数父母肯定会否定孩子,这是不能被接受的,他怎么能有如此低级的梦想?
在父母心中,孩子的标准答案应该是科学家、宇航员、大老板。似乎那些低级的梦想都是恶梦。
多数父母都会尽自己所有的金钱、时间、经历,去努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走得更高,飞得更远,这无可厚非。
但当这种全情的投入后,孩子并没有读出个样子,结果还是平庸。家庭能否承受这种打击?
如果家庭的资源比较充盈,教育的成本只占家庭资源的一小部分,那还可以。但如果家庭本就拮据,我们却把所有资源全部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上,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这种孤注一掷的投入,让全家侵入到只能赢,不能输的绝境。
孩子上了最好的中学,考进了最好的大学,毕业拿到了同龄人中最高的offer。这是普世价值观的教育成功,这也没有问题。
但作为父母的我们,能遇上这样的孩子,概率其实不那么高。父母全力投入,付出了很多、给予了很多,但孩子未必能达到心中的期望,这是多数家庭的现实。
不太富裕的家庭,有重视教育的权力,但需要控制成本,不能让教育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孩子可能少报了几个兴趣班,也可能没有进最好的学校,他可能得不到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更不用说出国深造。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确实会比资源充裕的家庭的孩子获得的机会少一些。
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父母本就不那么出色,孩子又不是什么天才,只有直面现实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接受平庸,这是很重要的自我心理建设。就像你努力了,但结局不一定好,你也要能够接受。
很多父母的教育执念,都源于不接受自己的平庸。他们倾尽自己的一生,去赌孩子的成功,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也并不平庸。
这样只会把父母自身的压力,全部转嫁给孩子。父母会说:我放弃了我的后半生就是为了让你能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你却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
这种教育,更像是诉苦,更像是抱怨,带着恨,带着不甘。但却从未有过智慧,也从未真正理解过自己的孩子。
上学的时候孩子考90分,你却只关心他为什么不是100。孩子上班了,你却只关心他为什么挣的没有别人多。他的努力你视为不见,他的辛苦你置若罔闻。
想让孩子成功,首先需要自己成功。孩子的学习都是耳濡目染,他的成功,需要有个榜样。
孩子并不欠我们成功,我们也不欠孩子的,请各自去拼搏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