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失败丢人吗?父母希望孩子有成就,但是绝对不是“成就焦虑”


家长们通常习惯于关心孩子课程跟不跟得上、衣服穿得够不够暖、三餐吃得够不够饱,相比这些,孩子的精神世界仿佛不是那么的令人在意。而当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想和别人讲话,对于公众场合产生惧怕,甚至做每件事情之前都非常紧张……他很有可能是陷入了成就焦虑的困扰。

在前几年由徐帆主演的一部电影《洋妞到我家》中,徐帆饰演了一位望女成凤的母亲。为了让5岁半的女儿皮皮学好英文顺利出国,她不顾经济压力请来了一位哥伦比亚的交换生陪伴孩子。

尽管母亲拼劲全力给皮皮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环境,但是皮皮却并没有变得像母亲想像的那样优秀,反而开始变得害怕陌生人,怕社交,甚至每天早晨起床看不到妈妈就会大叫。

在电影的最后,母亲终于理解了孩子的压力和焦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一家人的生活也终于走向了和谐开心。


剧中皮皮出现的行为,很明显就是陷入了成就焦虑。现在像剧中母亲这样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数不胜数,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01 什么是成就焦虑?

所谓成就焦虑,指的是由于渴望成功却害怕自己无法做到,而出现的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成就焦虑在儿童身上出现时,大多会表现为害怕失败、抗拒尝试,他们认为自己一旦表现的不好,就会被家长和老师还有伙伴们嘲笑,这种心理让他们拒绝多踏出一步,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

很多家长认为焦虑情绪是成人才有的,小孩子怎么会有情绪问题呢?而据儿童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学前儿童的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将近六分之一的概率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然而,儿童的情绪问题很少受到关注,只有不到20%的确诊儿童接受了治疗。而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有很大几率会蔓延到成年,形成慢性疾病,对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02 为什么儿童会产生成就焦虑?

相信很多家长还记得小时候被考试掌控的恐惧:提起考试,就会本能想去厕所方便一下。其实这就是童年的成就焦虑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由于惧怕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重复出现的焦虑感让身体产生了条件反射,即使在多年后的成年时期也不能消除。

而让我们惧怕的是考试本身吗?不是的,其实我们怕的是家长的叹气、老师的失望、同学的比较。而归根结底,孩子的问题,还是要从家长身上来寻找。

第一种原因,孩子的成就焦虑,其实折射的是家长的焦虑。

很多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所有潜能,或者错过了某个机会,所以没有达到自己本应该能达到的高度。于是,家长将这种期待延续到了孩子的身上。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有一位两分钟内投三分球最多纪录的保持者,是一位中国姑娘宋何景。宋何景的父亲是一位篮球爱好者,但是年轻的时候却错过了学习体育,阴错阳差成为了建筑工人。


为了圆自己一个篮球梦,从宋何景6岁半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训练她投篮,甚至后来为了篮球完全放弃了学业。后来,宋何景被体育特招进了青海师范大学,但是由于在运球、身高、防守等部分存在致命缺陷,宋何景几乎没有上场打过比赛。宋何景最终没能成为一名职业的篮球运动员,为了父亲的理想,她几乎忽略了所有的青春时光。

我们迟早要承认,我们只不过是普通的父母,而我们的子女大概率也不过是平凡的子女,他并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理想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同样的,他也不应该承担本来不属于他的焦虑。

第二种原因,孩子的成就焦虑,是因为家长的高压力。

很多孩子总是担心自己无法超越原来的成绩或者被小伙伴超过,因为父母在平日里表现出来的态度会让孩子把爱同成绩联系起来,如此下去孩子就会惧怕每一次挑战和考验,因为他们感觉随时会失去父母的爱。

我国的著名音乐家郎朗就生活在一个高压力的家庭中。虽然他现在成名了,但是提起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他仍然是心有余悸。


从郎朗小时候,父亲就一直照料着他,陪伴他练琴,从沈阳到北京再到国外,父亲的鼓励和高压就像一对双生子一样如影随形地跟随着郎朗。有一次郎朗的父亲骂他耽误了两个小时没有练琴,还不如去跳楼,根本没有活下去的理由,还塞给郎朗一瓶药,让他要么吃药要么去跳楼。

郎朗说,当时我真的想跳楼,就这样吧。

还好,郎朗抗住了这来自父亲的巨大压力,在自己的辛勤练习之下,终于成为了享誉全球的钢琴家。但是,如果当时郎朗的焦虑盖过了他生的欲望,选择了纵身一跃的话,世界上就再无钢琴家郎朗,也再没有这位父亲的儿子郎朗了。

父母的高压是一场豪赌,谁也不确定能不能赢,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旦输了,留给家庭的就只能是无尽的悔恨了。


03 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成就焦虑?

第一点,当发现孩子产生成就焦虑,第一时间先帮孩子恢复平静。

如果孩子已经产生成就焦虑,就表示他的神经系统已经对某些事情形成了特定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是大脑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手段,来帮助我们决定打不过的,还是逃跑吧”。

这种应激反应会迅速在体内生成一种化学反应,直接控制了孩子的身体,让年幼的孩子没办法听懂家长的安慰,也没办法恢复正常的思考。

所以,此时的父母应该先着重于解决孩子的应激反应,试试让孩子深呼吸,从生理上平静下来,从化学反应的控制下解脱出来,由逃跑”模式改成休息”模式,然后再试着对孩子进行安慰,弄清孩子为什么而焦虑。


想像一下,当一个处于抑郁状态的成人,你去絮絮叨叨和他讲很多道理,说什么世界这么美好大家都要想开点的宽慰之词,他只会觉得更加苦恼:难道处于抑郁是他的问题吗?他知道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在此刻,他被抑郁的状态所抓住,没有办法进行清晰的思考。成人都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一个陷入焦虑的儿童呢?他只能更害怕他所处于的情绪。

第二点,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要杜绝空洞的表扬和鼓励。

现在的家长都喜欢通过表扬来教育孩子,你做得真好”、宝贝你真是太棒了”,殊不知这种习惯性的夸奖反而等同于变相的给孩子施压:你是如此优秀的一个孩子,如果哪天我没有夸你,就说明你不优秀了。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格罗茨说,在夸奖孩子时使用类似做得好,孩子!”的这种空泛的词语,不但不能起到夸奖的作用,还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能达到家长们的期望,反而产生了自卑情绪。他建议家长和老师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去赞美孩子的勤奋和努力,而不要赞扬他们的头脑聪明,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用的,一切还是聪明的头脑说的算。


第三点,父母要与孩子养成双向沟通的家庭习惯。

美国加州大学的教育学博士杰恩·梅杰,在他的著作中推荐双向养育的教育模式:养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人生经历,在养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养育了自己。

建立宽松的家庭环境,养成与孩子互相沟通的好习惯,能够有效避免孩子成就焦虑的产生。当父母习惯和孩子聊聊心事,讲一讲工作中的困难,甚至怀念一下自己童年的挫折,孩子自然也会愿意同父母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生活。当成长中的挫折被孩子讲述出来,它就不会再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拦路虎,而是变成一块可以一脚踢走的小石子了。

第四点,父母要教会孩子用笑声赶走焦虑,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焦虑情绪。

在《哈利波特》中,有一个很有名的魔法生物叫做博格特,它能够看透人心,变成每个人最怕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当它出现在女主角赫敏的面前时,就是说着赫敏考试不及格”的任课老师。

然而,只要你想像着滑稽的事情,对它发出几声大笑,博格特就会悄然消失了。

现实生活中的成就焦虑与魔法世界里的博格特是不是很像?只要家长教会孩子坦然面对,不因为可能失败或者成功而紧张,用放松的情绪去面对即将到来的考验,成就焦虑就会像博格特一样消散在你眼前的。

成就焦虑像是一只小怪兽,它吞噬了孩子的信心和勇敢,还用充满诱惑的声音吸引孩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教唆孩子逃离一切可能存在的考验和挫折。而此时的家长就要成为孩子的长剑和盾牌,帮助他们赶走小怪兽,抵御坏情绪,守卫他们的心灵成为自由而博大的一片汪洋。

关于孩子的成就焦虑,您有什么想分享的故事吗?欢迎留言讨论。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欢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