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的孩子如何批评,才肯听?

以前听樊登老师讲过一个案例,说得是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的一件事。陶行知先生,是个小学校长,有一天,他在学校里边儿看到一个大小孩儿欺负一个小小孩儿。校长就去制止说不要打了,然后跟那个大小孩儿讲:你去我的办公室等我”。这大小儿害怕就在那个办公室等校长,被校长叫到办公室肯定谁都会很紧张,然而陶行之进到这个办公室以后,首先拿出一块糖给到这个孩子。这孩子说:为什么?”校长说:你看,我让你来办公室等我你就来等我,对吧,这说明你心中有我这个校长,懂得尊敬师长呢,很好,该吃块糖。”

然后这孩子说:啊?谢谢啊!”接着校长又拿出一块儿出来:再给你一块儿”。可是,这已经吃了一块儿?”没关系,这又一块儿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刚刚打听了一下你为什么打那个小家伙,因为他欺负女同学,对吧?你这个行为呢,基本上叫做见义勇为,男子汉就要学会见义勇为,见义不为非勇也,拿着!”第二块儿糖给了孩子。这孩子心说:难道今天打对了?然后这个校长又说:那我问你,除了打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们不但要有勇也要有谋对吧?”,大小孩儿就说:我不应该打他,打同学是不对的,我把他们拉开就好了,我今天太着急了,所以校长我不对,我欺负同学了,我下次再也不打了!”很好,再拿一块儿糖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嘛,对吧?有过就改没关系,所以拿着这块糖,你这事儿说完了,你这个问题咱也谈清楚了”。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你的校长能够用这样的方式跟你谈话,你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忘了这件事儿,对吗?陶行知先生用这样的方法,在短短的一点儿时间里教会孩子三件事:一是尊敬师长;二、见义勇为;三、知错能改,这三个东西都是价值观层面非常重要的东西。小孩子之间哪有不打架的?我们如果把一个小孩子之间打架的事儿,上纲上线,不断的批评,请家长,那么这个孩子心里得有多委屈,而且都学会了什么呢?他有可能学会了:我用暴力打小朋友,老师用暴力让家长来打我。所以陶行知为什么是教育家,就是因为他在发现了孩子都已经做错了事儿的时候,还依然在努力的寻找他身上的优点。这就是教育最核心的东西。

从陶行知先生的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几个关于批评的心法。

一、 和孩子搞好关系”永远比批评本身重要。

好多家长都会所抱怨:为什么我说什么孩子都不愿听?其实父母该问问自己:孩子凭什么听你的?就因为你人高马大,他尚且弱不禁风,打架打不过你之外,还有其他有说服力一点儿的理由值得让他相信你吗?更何况,你面对的是一个认知、情感、体能还没有发展完全的孩子,你说的逻辑道理他根本就听不懂。这时候,该怎么办?其实就一个办法:搞好关系。那怎么搞好关系呢?把孩子当朋友?无条件满足……其实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合伙人。

比如早上孩子拖拉,眼看大人孩子都要迟到,你此刻的吼叫和指责有用么?也有可能短时有用,但是过两天孩子就对你的指责脱敏了。既然是合伙人,那么你可以跟孩子商量:妈妈非常爱你,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今天这个速度出门,我们俩都要迟到,因此你有可能会挨老师吵,而我可能除了会挨领导批,甚至还会被扣钱。你挨吵妈妈会心疼的,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保证让咱们俩都不迟到,让妈妈也不被扣钱?拉近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感觉妈妈和自己就像是一伙的,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目标。这个时候你的话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二、批评和表扬一样,同样应该针对过程。

孩子们常常不愿接受批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让我觉得我很糟糕,我是坏孩子!所以如果批评上升到针对个人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结果是最糟糕的。但是如果批评是针对过程的(俗称对事不对人”),比如相信孩子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或者直接为他提供可替代的选择,就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批评,也更容易改正。

就像上面陶老先生的例子,从头到尾他都没有针对孩子本人提出批评,甚至还在表扬孩子的见义勇为行为,他只是针对事情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

因此与表扬一样,批评同样需要针对过程,相信他能做出别的选择,或者给他提供可替代的方案。

三、 帮助孩子找到替换方案”比批评本身重要很多

我们批评孩子,其实最终目的就是想要孩子改进,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那么帮助孩子找到替换方案”其实比批评本身要重要很多。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如何和孩子成为合伙人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或是启发孩子自己发现解决办法上,而非批评和指责上。

四、 最好的批评可能是没有批评

陶行知老先生上面的案例其实就完美的体现了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给父母们提个小建议,就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拼了命地反馈,而不只是在他做的不好的时候才批评他。甚至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克制一下,故意忽略掉孩子的一些负面行为。这样才能给他足够的暗示和信心,让他自己也聚焦在正面行为上。